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知识的教学是必要的,更是必须的。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语文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这样的分类有利于形成科学的语文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这里的结构化的目的,不同于以往将语文内容支解操作,或者机械反复训练,而是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和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使教学更科学、更有效、更优化。为了便于知识的分类与界定,我以高中新课程所要求掌握的教材内容、高考大所要求掌握的语文知识为例,对语文知识进行分类,发现新课程的内容,多属于静态的陈述性知识,缺少动态、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性知识,甚至更少涉及策略性知识。但是,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的确定和教学,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大意义。这方面内容的探讨,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中小学的知识体系分类的研究,对如何获得语文的程序性知识,特别是如何获得策略性知识的研究多止于理论的层面上。本文以文献分析、案例分析、问卷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从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两个层面,对高中语文知识进行了建构与分类,并根据高中新课标和高考考试说明中的语文知识所属类型,相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力求在如何让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操作方面有所突破。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重点探讨基于广义语文知识观下的语文知识以及从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与误区的角度探讨高中语文知识的建构。第二章重点探讨基于认知心理学的高中语文知识分类以及对语文教材,高考大纲的知识进行了考查与分析。第三章重点从理论上并结合一定的实践操作探讨高中语文知识分类教学的策略。第四章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以教学片段、案例、访谈、调查等方式呈现教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实践的操作的过程,以突出如何让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操作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如何关注、学会生活,以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