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生态思想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deadmoo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与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议题,尤其是从20世纪末到现在,当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逐渐演变为全球性问题时,人类到底应该如何正确与自然相处成为学者们热议的话题。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迈进新的历史进程,在新时代的当下,健康、生态、安全的生存环境成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之意,构建良好生态环境也成为考验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使国家更加健康、绿色、美丽、宜居必然成为新时代全社会的重要关注点和政府施政行为的重要篇章。
  在研究生态的内容上,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在恩格斯那里实现了真正的结合,恩格斯对自然界的存在、演化过程及其规律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尤其是在1844--1846年的著作中系统阐释了他的生态思想,这对于我国在制定发展理念中正确、全面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引导我国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人民生活方式、走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从全世界、全人类的角度审视,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也包含了生态无国界之分、环境无种族之分的“共同体”内涵。研究恩格斯生态思想有助于弘扬“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家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聚全球力量共同应对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文章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分析法开展了如下研究。
  第一,论述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恩格斯生态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诱发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生态问题日益严峻并影响了人类的健康生存。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界各领域的联系,使恩格斯对自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在对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自然科学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进行辩证否定的基础上,恩格斯结合自身所见所闻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使自己的生态思想逐渐产生、发展、成熟。
  第二,阐释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内容。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现实起点是反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的生态问题;核心要义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现实基础是劳动实践;生态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在共产主义里实现真正解决;价值目标是实现“两个和解”。
  第三,总结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价值和局限。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价值在东、西方都有良好的体现。不仅为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的同时,也为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布局谋篇提供了有益指导,还为人类摆脱自然困境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其局限性在于对科技带给人类的负面影响缺乏深入思考,对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缺乏重视,对生态问题演变为全球问题的预估不足。当然,这些局限性是由于所处时代的限制,不过,这并未影响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伟大意义。
  第四,阐述恩格斯生态思想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在新时代,应该继承发扬恩格斯生态思想,并落实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中。依据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我国的现实情况,提出必须正视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生态问题,这个问题既是环境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处理不好会影响社会的稳定繁荣。因此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世界观基础上,解决生态问题应当被放置于民生优先领域,构建生态保护规范,完善构建和谐生态环境的行为准则,并使之在生产生活贯彻落实,进而引导生态文明建设走上制度化、法治化的正轨,同时通过生态道德教育,使保护规范和行为准则深入人心,逐步实现“两个和解”。
  总之,人与自然从分化对立到和谐统一需要漫长的过程,尤其是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更加重大的考验,还有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国家除了结合新时代的具体实践开展工作外,还要以史为鉴,充分吸收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中的有益成分,不断总结与反思,丰富和拓展理论新视野,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的解决提供思想指南和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法国革命是马克思终其一生在各种语境下评论和书写的主题,这场形塑了现代世界面貌的伟大革命,构成马克思成长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平台,是他构建唯物史观的重要支撑点。正是在对1789年以来法国一系列革命事件的历史考察中,马克思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历史本体论是马克思构建唯物史观首先需要厘清的问题。马克思从大革命期间所有制与法的关系出发,发现所有制决定政治与法这一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批
学位
“买卖不破租赁”制度在平衡当事人利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案外人异议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租赁权对抗效力从实体法层面逐渐过渡到执行程序中来,“买卖不破租赁”在执行程序中有了新的内涵——即在租赁期间,法院通过民事执行程序处置了租赁物,但不能实施强制腾退执行行为以及移交执行行为,承租人有权继续占有使用租赁物,直至租赁关系终止。在执行中,承租人基于租赁权请求人民法院中止执行,人民法院支持请求的,租赁
学位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由检察机关统一行使批捕权和公诉权。在2018年最高人民检察机关提出推行“捕诉合一”办案模式以前,全国普遍实行的是“捕诉分离”模式。但是近年来我国的司法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对检察机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审前程序特别是引导侦查取证;二是司法责任制改革,检察官实行终身责任制,强化了司法责任;三是司法人员管理改革后,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加剧了检察机关“
学位
乡村是国家治理的最基本单元,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工程,如何让乡村社会的治理更加有效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涵盖自治、法治、德治在内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基本遵循。其中德治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乡村的传统文化价值,是乡村治理体系的情感支撑,是自治和法治的有益补充。本文研究重点着眼于占到全国农村总数的80%以上普通乡村德治,普
学位
刑事判决出现错误无可避免,这是由人的认识本身属性所决定的。正因为此,对错误判决进行纠正从而维护司法公正与当事人正当权利的意义重大。我国的再审程序正是对错案进行纠正的刑事救济程序,但是现下我国再审程序常被诟病启动难,很难实现再审制度设计的预期功能。而再审启动的难易程度直接受到再审启动证明标准的影响,适当且明确的再审启动证明标准对再审功能实现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
民事与刑事领域的纠纷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法律规范调整,通常来说二者相互独立,各自按照相对应的民事和刑事诉讼程序对纠纷进行处理,但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着将刑事案件先期按照民事纠纷进行审理裁判,比如将刑事犯罪先期按照民事纠纷进行解决,对借贷行为按照民事违约纠纷处理后又以诈骗罪对其展开刑事追诉,又或者各地法院对同样以股权转让的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的事实判定罪与非罪的不同,进而导致的民、刑裁判冲突等问题。民事案件
学位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深刻改变了网络舆论的传播环境,新时代下的网络舆论语境已经转变为一种你说、我说、他说的新型传播格局,多元思想文化间的交流、交锋、交融愈益常态化,中国网民群体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日趋活跃,出现了主流与非主流、正面与负面网络信息言论同时并存、网络舆论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局面。在网络社交过程中,社会公众,尤其是网民群体表达欲的增强与自由表达途径的增多,使得网络舆论场和网络舆论环境日益复杂多元,
高等学校的学生会、研究生会针对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作为青年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学生会在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方面意义重大。因此,高校学生会自身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学生会自身定位清晰、目标明确、权责分明,方能充分发挥为学生服务的功能和作用,不负时代
青年大学生是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他们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未来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粉丝文化以互联网和大众媒体为载体快速兴起,以其娱乐性、流行性的特点大范围渗透进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受到广大青少年群体的欢迎与青睐,已经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文化环境,深刻影响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与变迁。一方面,粉丝文化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自主
学位
家风,是家庭成员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价值理念和家庭风尚,体现了家庭整体精神面貌,其以家训家教、言传身教等为主要形式影响和塑造家庭成员的道德情感、认知和行为规范。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多次指出良好的家风和家庭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活中的日常体现,并进一步指出要发挥家风建设在青少年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家庭作为个体成长发展的第一场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