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肺癌已成为人类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位居各种恶性肿瘤的首位,近年来,世界各地的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按生物学行为的区别可将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两大类,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的85%,约30%-40%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不适宜手术治疗,或者因为身体的基础性疾病而无法行手术治疗。因此,肺癌的早期诊断及准确分期对其治疗和预后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然而,由于肺癌的生物学特性差异较大,病理类型比较复杂,即使是同期别、病理类型相同的肺癌患者,其治疗效果和预后也不尽相同。18F-FDG PET-CT作为一种生物功能显像,能从分子水平观察体内的生化和代谢变化,能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通过分析9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前原发灶18F-FDG摄取与原发灶局部外侵、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关系,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前原发灶18F-FDG摄取值在预测肿瘤扩散潜能中的作用,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工作。此外,我们通过定量分析原发灶18F-FDG摄取与原发灶大小、原发肿瘤分期、淋巴结分期和TNM分期的关系,进一步揭示原发灶18F-FDG摄取值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1年5月在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初诊且治疗前行18F-FDG PET-CT检查的93例经病理学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记录患者肺部原发肿瘤感兴趣区的18F-FDG摄取值(以最大标准摄取值即SUVmax表示),同时记录患者的原发灶大小、分期、局部外侵、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情况。以原发灶SUVmax中位数为界,将SUVmax≥2.5的91例患者分为低SUVmax组(A组)和高SUVmax组(B组),采用SPSS17.0医学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原发灶局部外侵、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情况。同时定量分析原发灶SUVmax与原发灶大小、原发肿瘤分期(T1T4)、淋巴结分期(N1N3)和TNM分期(ⅠA、ⅠB、ⅡA、ⅡB、ⅢA、ⅢB、Ⅳ)的关系。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原发灶SUVmax≥2.5的患者共91例,其SUVmax中位数为10.5。A组为45例,B组为46例,两组SUVmax分别为6.94±2.01和14.51±3.96。A、B两组患者发生原发灶局部外侵的分别为19例(42.2%)和31例(67.4%),淋巴结转移分别为22例(48.9%)和37例(80.4%),远处转移分别为9例(20.0%)和18例(39.1%),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P=0.002;P=0.046)。SUVmax在无转移组(7.42±2.91)明显低于转移组(12.18±4.94)(P﹤0.01)。此外,原发灶SUVmax与原发灶大小、原发肿瘤分期、淋巴结分期和TNM分期均呈正相关(r=0.642, P﹤0.01; r=0.546, P﹤0.01; r=0.388, P﹤0.01; r=0.445, P﹤0.01)。结论非小细胞肺癌原发灶SUVmax较高的患者发生局部外侵及淋巴结和/或远处转移的几率明显高于SUVmax较低的患者,提示原发灶SUVmax较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肿瘤扩散能力可能越强、更具有侵袭性。原发灶SUVmax较高的患者需要更积极、完善的个体化治疗及预见性治疗并密切随访,以使疾病得到较好的控制,提高患者的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