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享受大规模工业化带来的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在向自然不断的攫取,直至上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新审视,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建筑范畴内的专家学者,也开始反思一百年前的现代主义运动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些让本已经被人渐渐遗忘的传统生土建筑,以其可回归于自然的建造材料、优良的热工性能、蕴藏深厚的地域文化等优势,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为生土建筑的当代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西北地区是我国传统生土民居分布最广泛的区域,大量的传统生土建筑在经历了长期的四季更迭、风吹日晒,甚至是地震破坏后,现状亟待改善。但是,由于传统生土建筑在力学和耐久性能方面存在极大的缺陷,营建时又需要大量的人力,且当今乡村盲目追随城镇中的建筑浪潮,使得村民们很少再自发建造新的生土民居,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整齐并且缺失文化内涵的“新农村”民居,导致生土民居在如今的民居建设中逐渐被边缘化。因此,围绕唤起传统生土建筑在当代的新活力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论文的研究对象是生土建筑中的土坯建筑。研究内容包括土坯营建技术在我国西北地区及国外部分国家的产生背景、发展机制、生存现状、营建方式、构造方法。在研究西北土坯民居现状时,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详细记述和分析了西北地区传统土坯民居的营建流程、构造特征、现状问题,并通过原材料、技术本体、施工匠人、使用主体四个方面挖掘出制约西北地区土坯民居发展的要素。在此结论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国外文献资料的查阅,将德国的生土建筑产业化、印度的建材多样化、美国的原材料分类检测、埃及的土坯建筑营建思路特点,对应归纳剖析,分析国外土坯营建对制约西北土坯民居要素的回应方式。最终通过国外的经验借鉴结合西北地区现状,从建筑使用主体的意识形态、政府的政策引导、技术及施工层面,指导西北地区土坯建筑的提高及发展方向,从而让西北地区的土坯民居得以延续和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