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当前铁路升级和城市轨道交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交通枢纽建设及枢纽地区开发大量涌现。2008年为了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我国出台了包括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4万亿拉动内需计划。在此背景下,2008年10月31日国家正式颁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调整规划”。按照调整后的规划,“十一五”期间铁路系统将投资1500亿元新建或改建548座客运站,并在全国建成六大枢纽性客运中心和十大区域性客运中心。如此规模的工程建设量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罕见的。借助枢纽的兴建和改造,城市枢纽地区开发和建设必将是新一轮城市开发建设的中坚力量。
从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来看,一方面,人们对交通的需求日益提高,交通枢纽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愈发紧密,围绕交通枢纽组织起来的商业开发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亮点;另一方面,我国大型枢纽地区的开发与设计还存在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交通枢纽地区的规划、开发和建设往往与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结合得较为紧密,实用性和时效性很强。同时,开发具有渐进性和持续性,因此对该课题进行合理、具有长远眼光的理论研究具有较大意义。交通因素是枢纽地区商业开发的源泉和根本动力,枢纽地区开发的背景、城市角色、市场定位、功能布局、规划结构、建筑设计、人性化细节等都受到交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可以说:交通是因,开发是果。然而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枢纽地区开发对交通设施的建设和使用也具有积极和消极影响。适度开发能满足交通客流的需要,提高交通设施使用效率,促进城市和地区的协调发展;不恰当的开发则会适得其反。
宏观着手:将枢纽地区作为一个整体置于更大的环境中(城市或区域),理清其与外部影响因素的关系,从城市与交通枢纽的区位入手研究枢纽地区商业开发的定位和角色,回答“为什么要在枢纽地区进行开发”的问题。
微观实施:将枢纽地区放大,细化内因,显微局部进行微观操作层面研究,提出一整套可供实际操作的解决方案和参考依据,供项目评估、选址、布局、设计、后期运营管理等各阶段参考。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以城际交通为核心、城际与市内交通兼有的大型枢纽地区商业开发”。借鉴了大量亲身考察的国内外相对成熟的大型交通枢纽地区开发案例,以国内新建、在建的大型枢纽地区开发为研究背景,在总结提炼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得出:国内外研究案例与本文研究对象具有可比性、国外枢纽地区开发对于我国具有借鉴意义。站在建筑设计者的角度,作者把第六章“交通枢纽地区商业开发的规划与设计”作为全文的重心和落脚点,提出一套较为系统、可操作性强的设计方法,帮助设计者在快速梳理相关理论之后,能更好地开展微观层面的实践设计工作。在面对枢纽开发决策、规划和设计中出现的一系列多目标、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问题时,决策结果有时会受决策者的经验、知识水平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偏差,因此需要对可量化和小可量化的指标进行综合评定。作者尝试构建了枢纽与商业开发的动态平衡分析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子系统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得出一定条件下影响枢纽地区开发效果的权重关系表(洋见附录Ⅰ),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动态平衡策略,供设计人员参考,也希望对现有枢纽开发的效果评价、项目风险评估、开发决策等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最后,笔者在展望国内外枢纽地区开发趋势的同时,尝试提出城市大型交通枢纽地区商业开发较为理想化的一种构想方案,供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