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为临床上最常见的严重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增高。房颤主要的危害是脑卒中和系统性栓塞等并发症。房颤的治疗主要是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房颤转复窦律可有效预防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TE)事件的发生,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术作为房颤转复的重要方法,其对症状性、药物难治性房颤的转复作用明显优于电或药物复律。但房颤RFCA成功后的抗凝问题及时间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主要挑战。目的:通过对房颤RFCA术后3个月后停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与继续抗凝治疗的临床试验进行Meta分析,评价房颤RFCA成功3个月后停用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进一步为临床决策的制定提供证据。方法:通过系统查阅Pub Med,Ovid和Cochrane Library公开发表的评价房颤RFCA术后3个月后停用(试验组)与不停用抗凝治疗(对照组)之间TE、出血发生率差别的临床试验,并对相关参考文献进行手工检索,根据预先设定好的纳入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相关信息及数据,然后对最终纳入的试验进行Meta分析。数据的合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各效应值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异质性检验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其大小用I2进行定量,并进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依次剔除单个文献后再合并数据)。结果:最终共纳入7篇符合标准的临床试验,包括9078例病人,其中试验组6066例,对照组3012例。Meta分析结果示RFCA术后3个月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TE率无明显差异(RR 0.76,95%CI,O.47-1.21,P=0.24),各研究结果间有轻度异质性(P=0.16,I2=37%)。将随访时间<3年及≥3年作为分组依据,结果发现房颤RFCA术后3个月后停用抗凝治疗的患者,随访时间<3年的TE低于对照组(RR0.12,95%CI,0.03-0.58,P=0.008),≥3年的TE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RR0.94,95%CI,0.56-1.58,P=0.82)。将年龄<60岁及≥60岁进行亚组分析,结果示年龄<60岁的房颤患者试验组的TE低于对照组(RR0.50,95%CI,0.27-0.94,P=0.03),而年龄≥60岁者试验组的TE与对照组相比则无明显差异(RR1.25,95%CI,0.60-2.61,P=0.55),亚组分析研究结果间异质性均无统计学意义。而试验组的出血则比对照组明显减少(RR 0.05,95%CI,0.02-0.13,P<0.00001)。对比两组在不同CHADS2评分时的TE及出血情况发现,在CHADS2<2分及≥2分时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TE率均无明显差异(RR 0.79,95%CI,0.29-2.15,P=0.65;RR 0.82,95%CI,0.33-2.04,P=0.66),而试验组的出血事件则均比对照组减少(RR0.06,95%CI,0.01-0.26,P=0.0001;RR 0.09,95%CI,0.02-0.46,P=0.004)。结论:房颤患者RFCA成功3个月后停用口服抗凝药物是安全和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