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及影像组学对Ⅱ型子宫内膜癌的预测研究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l32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MRI及诊刮组织病理对Ⅱ型子宫内膜癌的预测价值目的探讨联合多参数MRI及术前诊断性刮宫组织的免疫组化检查对Ⅱ型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探索具有高诊断效能的最优检查序列。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20年10月间经手术病理明确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以最终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为Ⅰ型(普通类型)和Ⅱ型(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两组。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进行多参数MRI检查,并于影像检查后行诊断刮宫术,对刮出的组织进行ER、PR、p53、Ki67等免疫组化检查。对患者的年龄、症状、绝经情况等资料进行统计,并统计患者的MRI征象:肿瘤大小、边界、囊实性情况、相对T2值、是否深肌层浸润、病灶实性部分的ADC值,病灶动态增强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实质期及延迟期的强化率,DWI信号、T2WI信号、MRI诊断深肌层浸润情况以及腹水、盆腔淋巴结阳性情况等表现。将上述结果中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Ⅱ型EC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Ⅱ型EC的临床预测模型,并绘制ROC曲线对模型的诊断效能进行评估。结果共搜集4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经排除后共纳入403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其中Ⅰ型EC共316例,Ⅱ型EC共87例。Ⅰ型中G1期宫内膜样癌197例(62.3%),G2期宫内膜样癌119例(37.7%);Ⅱ型中G3期宫内膜样癌46例(52.9%),浆液性癌21例(24.1%),透明细胞癌7例(8.1%),癌肉瘤13例(14.9%)。两组间年龄、免疫组化的ER、Ki67、p53差异、淋巴结阳性情况、深肌层浸润情况、ADC值、动态增强动脉晚期(DCE2)、实质期(DCE3)及延迟期(DCE4)强化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p=0.032、p=0.007、p<0.001、p=0.011、p=0.024、p=0.028、p=0.036、p=0.032及p=0.021);两组患者间的临床症状、绝经情况、肿瘤大小、边缘、PR、DWI信号、T2WI信号均匀性、相对T2值、动态增强早期(DCE1)强化率及腹水情况无明显差异(p=0.85、p=0.558、p=0.119、p=0.915、p=0.934、p=0.376、p=0.382、p=0.384、p=0.429、p=0.839)。基于常规MRI特征的预测模型诊断效能为AUC=0.669,95%CI(0.61-0.729),准确率51.4%,模型的敏感度为86.2%,特异度为62.0%;基于临床及诊刮组织免疫组化特征的预测模型诊断效能为 AUC=0.772,95%CI(0.72-0.824),准确率为 66.7%,敏感度为 83.9%,特异度为 62.0%;联合常规MRI以及IHC构建的联合模型表明p53、ki67以及DCE4对Ⅱ型EC具有较高诊断价值,联合模型诊断效能最高AUC=0.784,准确率为67.2%,敏感度为88.5%,特异度为59.8%。结论1.常规MRI预测Ⅱ型EC的效能为AUC=0.669,准确率为51.4%,敏感度为86.2%,特异度为62.0%;联合预测模型诊断Ⅱ型EC的AUC=0.784,准确率为67.2%,敏感度为88.5%,特异度为59.8%。2.ADC值、动态增强延迟期强化率(DCE4)有助于Ⅱ型EC与I型EC的鉴别诊断,DWI以及动态增强序列可为两种类型EC的鉴别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第二部分基于MRI影像的组学技术对Ⅱ型子宫内膜癌的预测价值目的通过提取多模态MRI的高通量参数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探索最优化的模型构建方法;探讨基于MRI的影像组学技术对Ⅱ型子宫内膜癌的预测价值,比较影像组学与常规MRI诊断Ⅱ型EC的优劣。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6年9月-2020年10月经手术病理明确诊断的40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以最终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为两组,其中Ⅰ型EC共316例,Ⅱ型EC共87例。对两组患者MRI图像中的T2WI、ADC、DCE4三个序列的肿瘤区域分别进行ROI勾画,提取肿瘤的影像组学参数,对数据进行Lasso分析以降低数据维度,最终获取肿瘤的组学特征中的最优参数。将筛选出的最优参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对Ⅱ型子宫内膜癌具有诊断价值的独立特征并建立Ⅱ型子宫内膜癌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按照三种不同MRI序列的组合,共统计出 7 组影像组学参数:ADC、T2WI、DCE4、ADC+T2WI、ADC+DCE4、T2WI+DCE4 以及ADC+T2WI+DCE4,应用6种算法:二元Logistic线性回归、随机森林、自助抽样综合、支持向量机法(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人工神经网络及朴素贝叶斯分别构建预测模型,共构建42个影像组学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评估各参数的诊断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影像组学模型与第一部分基于MRI与IHC构建的联合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42个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其中最优模型为基于ADC+DCE4两个序列的朴素贝叶斯模型,AUC为0.869(95%CI:0.793-0.945),该模型的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6.7%、61.5%及92.6%,模型预测值与实际数据拟合良好(p=0.23)。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效能高于常规MRI联合模型,两个模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577,p=0.002)。结论1.基于7种序列组合以及6种不同算法得到的42个影像组学模型对Ⅱ型EC具有不同程度的预测效能。2.基于ADC+DCE4序列的影像组学参数模型对Ⅱ型EC的诊断效能最高,AUC=0.869(95%CI:0.793-0.945),准确性为86.7%、敏感性为61.5%、特异性为92.6%。3.影像组学模型对Ⅱ型EC的预测效能高于常规MRI及术前免疫组化检查。第三部分MRI、诊刮组织病理及影像组学对Ⅱ型子宫内膜癌的综合预测价值目的联合常规MRI、诊刮组织病理及影像组学中筛选出的具有独立预测价值的特征参数,构建联合模型并生成临床应用的列线图。探讨该联合模型对Ⅱ型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将常规MRI、诊刮组织病理及影像组学中筛选出的最优参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Ⅱ型子宫内膜癌的联合诊断模型,基于联合模型建立列线图,采用ROC曲线评价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采用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临床有效性,拟合优度检验评价列线图模型的校准度。结果列线图在训练组和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951(0.910-0.993)及0.915(0.651-0.978),在训练组中准确性、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86.8%、72.1%及90.2%,在验证组中准确性、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85.0%、80.8%及86.2%。模型的校正曲线表明模型诊断的Ⅱ型子宫内膜癌风险与实际Ⅱ型子宫内膜癌风险之间的一致性良好,H-L拟合优度检验p=0.532,说明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察值之间无明显差异。决策曲线分析表明患者应用本模型进行预测的净获益较高。结论1.本研究结合常规MRI、术前免疫组化以及放射组学特征建立了列线图模型。该模型对Ⅱ型EC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可辅助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2.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性能高于常规MRI、术前免疫组化以及影像组学模型。列线图模型在训练组中与验证组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且拟合优度检验表明模型与实际数据拟合良好,决策曲线分析表明列线图模型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乳腺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而我国乳腺癌发病率的增长速度是全球的两倍多,并且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年轻女性以及育龄妇女的生活和工作。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手段也日益丰富,治疗效果有了较大提升,但是对于晚期、转移性的乳腺癌患者,其预后非常不好。近年来,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s,ncRNAs)在人类癌症中的研究越来越多,其重要的调
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由多种复杂致病因素引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丙磺舒(MPTP/p)诱导的进行性PD小鼠是公认研究PD的经典模型,但其分子调节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基于转录组测序平台,系统性研究MPTP/p诱导的进行性PD小鼠模型制备过程中神经退行性变的动态分子变化,拟从转录水平探讨进行性PD模型小鼠中脑黑
目的:制备槲皮素磷脂复合物(Q-PC)与PVP K30的固体分散体(Q-SD),通过改善槲皮素(QT)的理化性质,来增加其溶解度及体外溶出速率;评价Q-SD对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并研究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以卵磷脂和PVP K30为载体,采用溶剂法来制备Q-PC及Q-SD,运用红外光谱(FTIR)、紫外光谱进行物相表征,并测定药物溶解度及体外溶出速率,检测其在大鼠
目的:应用益气活血方的治疗方法,联合介入治疗,对中晚期肝癌患者行疗效评价,并基于肿瘤微环境,探讨益气活血方作用机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寻找新的有效的方法。方法:临床研究:收治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中晚期肝癌患者(门诊及病房),经评估符合纳排标准,且自愿加入临床研究,中医证型属气虚血瘀型,具有介入治疗适应症的患者50例,其中治疗组25例,对照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公民健康。肺癌中85%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其被确诊时常处于晚期,5年生存率低。NSCLC治疗方法除了手术、放疗、化疗外,鉴于其多致癌驱动基因突变这一特征开发的分子靶向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客观缓解率,开创了精准治疗的新篇章。NSCLC靶向药的典型代表是针对EGFR突变的小分子
研究目的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等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DD)的手术治疗,传统开放手术创伤较大,会导致硬膜外瘢痕、潜在医源性不稳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的发生或加剧。在开放手术中,术前邻近节段原有退变已被证实是术后ASDeg发
[目的]随着核能核技术的迅速发展,电离辐射(ionizingradiation,IR)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许多领域(如工业、农业、军事、医疗),人类暴露于电离辐射的风险日益增加。晶状体是机体对IR最敏感的组织之一,IR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引起的晶状体氧化损伤是放射性白内障形成的重要因素。白内障是世界首要致盲疾病,目前除手术外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
目的:本研究是中医针灸理论与人类辅助生殖医学相结合,分别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来探讨补肾疏肝针灸法在加拿大东部不孕症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周期的协同作用。回顾性研究旨在探究补肾疏肝针灸对IVF-ET新鲜周期单胚胎移植患者妊娠结局的有效性;前瞻性研究旨在观察补肾疏肝针灸对高龄DOR患者采用试管婴儿微刺激方案的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包括2010~2015年的回顾性分析以及20
[背景/目的]肾康注射液(SKI)是临床上治疗慢性肾脏病(CKD)的常用中药复方制剂。SKI用于治疗慢性肾衰竭不仅在临床中有实践应用,更有基础研究证实其有效性。此外,SKI与糖尿病常规基础治疗方案联合,可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功能,从而用于治疗早、中期糖尿病(DKD)患者。然而,目前尚无SKI直接干预DKD肾小管损伤临床疗效的报道。因此,对于一些伴有肾小管损伤的早、中期DKD患者,我们推测,SKI联合
背景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普及运用,腰椎MRI检查已经成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最重要的影像学依据。国内外均有临床报道显示突出椎间盘未经手术干预亦可以缩小,甚至出现椎间盘突出物完全消失的现象,这种特殊的现象被称为重吸收现象。我们在临床研究中发现越是巨大的椎间盘突出其发生重吸收的几率也越高,但是现有临床指南中对这一类病人常规采取手术治疗,在保守治疗方面的研究仍旧空白。消髓化核汤是苏州市中医医院临床经验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