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嘌呤是组成核酸的重要碱基化合物,在食品中广泛存在。嘌呤在人体内代谢的终产物为尿酸,尿酸经肾脏排泄,若嘌呤代谢紊乱或肾脏排泄障碍会使血液中尿酸含量过高,并以尿酸盐形式堆积在关节处导致痛风。痛风虽然是基因控制的疾病,但对痛风患者或者有痛风倾向的人群来说,其发病与饮食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快速、简单、准确的嘌呤测定方法研究食品中嘌呤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中国食物成分表中尚无准确、完整的嘌呤含量数据,在我国,关于水产品中嘌呤的含量测定的相关数据还很不完善。因此,国内迫切需要建立及完善水产品中嘌呤含量的有关数据。另外,水产品中嘌呤在贮藏及加工过程中含量是变化的,而研究发现不同嘌呤对尿酸生成的影响不同,如果能探明水产品中嘌呤在贮藏、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用以指导生产、加工或者饮食可为保障人类健康饮食提供科学的指导。为此,本研究确立了水产品中多组分嘌呤含量测定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并对我国常见水产品中嘌呤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探究了嘌呤化合物在水产品贮藏、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期为人们的健康饮食提供科学的指导基础。研究主要内容为:1、采用Waters Atlantis dC18柱(4.6mm×250mm,5.0μm),以磷酸二氢钾缓冲液(0.02mol/L,pH=3.6)为流动相,柱温:30℃,流速:1.0mL/min,进样量:10μL,对多组分嘌呤进行分离,发现腺嘌呤、鸟嘌呤、次黄嘌呤和黄嘌呤4种嘌呤组分能够在15min内实现完全分离。经方法学验证,腺嘌呤和鸟嘌呤在0.1-300m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1.000),检出限分别是0.02、0.03mg/L,次黄嘌呤和黄嘌呤在0.5-300m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检出限分别是0.06、0.10mg/L,以蓝点马鲛为样本进行检测,腺嘌呤、鸟嘌呤、次黄嘌呤和黄嘌呤的精密度(RSD%)分别为1.78、2.4、3.34、6.45,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5.0%、99.5%、97.1%、91.5%。此HPLC方法良好,能满足水产品中嘌呤含量测定。2、采用此法测定了19种不同水产品、水产品不同部位(皮、肝脏、背部肌肉、腹部肌肉和尾部肌肉)的嘌呤含量,并将此方法推广到其他种类食品中进行了测定。研究发现水产品中嘌呤总量与畜禽类中嘌呤含量相近,均高于植物性原料中嘌呤含量。水产品中嘌呤含量依次为:虾类,约为1700-1800mg/kg;螺类,约为1700mg/kg;鱼类,在1000-1700mg/kg之间,且鱼类中淡水鱼中嘌呤总含量较低,海鱼中鲆鲽鱼类嘌呤总含量较低;双壳贝类,约在700-1000mg/kg之间;海带,约为130mg/kg。水产品中嘌呤百分比分布规律为:鱼类中次黄嘌呤含量均占主导,虾类中腺嘌呤和次黄嘌呤含量均较高,贝类中腺嘌呤、鸟嘌呤和次黄嘌呤含量相当,所有水产品中黄嘌呤含量均较低。水产品不同部位间嘌呤分布规律为:鲈鱼皮>鱼类肝脏>大菱鲆皮>鱼类肌肉,不同部位肌肉中嘌呤含量有很小的差异。3、水产品在贮藏过程中嘌呤变化规律为:腺嘌呤含量迅速降低后缓慢降低至平缓,次黄嘌呤含量迅速升高后缓慢升高至平缓,这与水产品死后酶促反应有关,鸟嘌呤和黄嘌呤变化虽不明显,也有缓慢升高至平缓的趋势。水煮、超声和微波等技术对嘌呤本身没有破坏作用,但可以作为辅助手段促进水产品中嘌呤的溶出,从而有效消减水产品中嘌呤含量,嘌呤脱除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微波>水煮>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