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油烃是污染场地中常见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污染场地中石油烃来源主要包括石油开采、石油化工企业生产、加油站、企业油库等。石油烃进入土壤和地下水后会破坏生态系统,造成土壤或地下水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石油烃类污染物具有稳定性、挥发性和毒性等特征,且其来源广泛,因此成为环境中的主要污染源,并被许多国家列为优先控制污染物。石油烃污染物成分复杂,目前我国建设用地土壤标准(GB36600-2018)中规定了石油烃(C10-C40)的筛选值和管制值,但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2017)中仍缺少石油烃指标相关限值。我国已完成了多个石油烃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的调查、风险评估与修复等工作,针对受石油烃污染的地下水修复多采用抽出处理或原位化学氧化等技术。本文通过文献查询,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石油烃自然衰减过程的研究进展,分析石油烃自然衰减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采集我国北方地区某大型石油化工企业污染场地表层土壤,开展了室内生物降解实验研究,分析实验过程中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结合场地未来规划用途和管理需求,探索建立了该场地石油烃污染的强化生物降解的风险管控技术体系。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为:(1)石油烃自然衰减主要途径为挥发、弥散、吸附和生物降解等。对于石油烃中的挥发性有机物,自然衰减的主要过程为挥发;针对其他类型有机污染物,在达到吸附平衡后,主要的自然衰减过程为生物降解。(2)采集某工业污染场地表层土壤,经微生物筛选、分离、纯化,得到单菌落。对单菌落进行富集培养后,将菌悬液按不同比例投加至受石油烃污染的该场地地下水样品中,研究结果表明菌悬液的投加对样本的细菌结构影响显著,投加的菌种可有效降解地下水中的石油烃。(3)基于强化生物降解的风险管控思路,考虑技术筛选、工作程序、管控目标等,构建了场地风险管控技术体系。研究成果为石油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微生物强化修复提供理论基础,还可为我国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技术方案的优化筛选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