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詹姆斯·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一部“成长小说”。它展示了主人公斯蒂芬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经历和自我形成过程。斯蒂芬所生活的爱尔兰遭受着大英帝国的政治压迫、经济掠夺、和文化侵略以及天主教教条主义的束缚。在长期的殖民统治下,爱尔兰满目疮痍、人们精神空虚,整个社会陷入瘫痪状态之中。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爱尔兰社会动荡不安,争取民族独立的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成长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童年时期的斯蒂芬柔弱、顺从。当意识到家庭权威、宗教权威是一种异端、陌生或可恨的异己势力之后,斯蒂芬由柔顺、服从走向反叛、颠覆。最终,“自我塑造”在挑战权威的过程中逆向获得。在小说的末尾,已成长为具有“主体性”的斯蒂芬,毅然决然地选择与家庭、宗教、和爱尔兰决裂、自我放逐到能让他进行自由创作的欧洲大陆。正如小说题目所暗示的一样,《肖像》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真实写照,同时它也是二十世纪初爱尔兰社会的真实写照,爱尔兰历史隐含在小说文本之中。 由于《肖像》中所体现出的历史与文本的“互文性”,《肖像》对新历史主义提出的命题“历史中的文本”或“文本中的历史”提供了很好的解释。新历史主义奠基人格林布拉特借用经济术语“流通”一词来描述这两种话语彼此转移的现象,他认为文学文本和社会文本相互流通,现在和过去相互流通。由于这两种双向流通,乔伊斯的《肖像》使读者有机会一窥二十世纪初爱尔兰社会。 在创作《肖像》时,乔伊斯的“历史意识”进入了小说文本。 除了借助于历史与文本的“互文性”,真实地再现二十世纪初爱尔兰人生存状态和爱尔兰民族的现状与命运外,乔伊斯还采用了“客观性”的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