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社会发展及交通工具的进步,高处坠落伤或车祸伤所致的脊髓损伤(Spina cord injury, SCI)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现在临床上的治疗手段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患者仍然不同程度出现了严重并发症及后遗症。近年来,干细胞的介入治疗SCI成为方兴未艾的研究热点。干细胞(Stem cells,SCs),是指既有保持多向分化为各种细胞的能力,又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许多组织和胚胎都有存在SCs。其多向分化能力可以“不对称分裂产生除其自身以外的细胞”,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其中成体干细胞主要包括有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脂肪干细胞,肌源性干细胞等。其中骨髓来源的MSCs是最新研究的一个热点。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stromal cells,BMSCs)具有来源广泛,培养分离简单,经济实用,低免疫原性,多向分化性及遗传性状稳定性等,成为干细胞研究的首选种子细胞之一,另外BMSCs可显示神经细胞的一些形态特征和表达一些标志性蛋白,这为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BMSCs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并没有统一的结论。在动物实验研究中一直存在不能活体动态检测移植干细胞的困难,而随着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 MI)出现,特别是磁共振(Magnticresonance imaging,MRI)的出现,由于其理论上可以达到提供理想的分辨率(单个细胞水平),而这使得借助MRI对比剂以对干细胞的活体动态检测成为现实。目前应用的MRI对比剂主要有两种:①主要产生T1正性对比效应的钆(Gadolinium, Gd)类对比剂;②主要产生强T2负性对比效应,以单晶体或多晶体氧化铁为基础的铁类对比剂,主要以超顺磁性氧化铁(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为代表。因为其具有对外加磁场高度敏感性,理论上实现了SPIO标记的单个干细胞就可以被检测出来,而被多数实验研究所采用。SPIO标记的干细胞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呈现T2低信号影,故适合T2WI或T2*WI序列扫描的,而非T1序列。本实验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BMSCs的标记和活体示踪,及BMSCs在治疗SCI中所可能起到的作用等方面,并为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关于如何妥善解决BMSCs定向分化问题和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弱的分化能力;如何进一步研究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在轴突再生中功能性桥接的机制;如何明确分化的神经样细胞能起神经元细胞作用等课题做好基础性研究。方法:体外行BMSCs培养,联合应用SPIO及多聚左旋赖氨酸(poly-L-lysine hydrobromide,PLL)标记BMSCs。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2组(A组:脊髓损伤组;B组:细胞移植组,即脊髓损伤后7天后行BMSCs移植),A组行T9水平的切开椎管暴露硬脊膜后,打击重量200gcf(gram*centimeter*force),根据Allen重物打击法行脊髓损伤模型的制作,留观察对照用。B组脊髓模型制作完成后7天,于T9脊髓损伤节段上、下位0.5cm处用5ul微量注射器以与损伤脊髓水平面呈30度角刺入脊髓组织1.5mm,停针约1min后,匀速缓慢注入2ulBMSCs悬液,明胶海绵覆盖硬脊膜并逐层缝合切口至皮肤。术后1W、2W、3W、5W、7W连续进行改良Tarlov法和斜板试验的行为学积分观察,同时1W、3W、5W行3.0TMR检查,术后6W时行脊髓石蜡包埋,病理组织切片及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结果:(1)3.0MRI显示,干细胞移植组在移植干细胞7天的移植处GRE T*2WI序列呈低信号影,第21天时GRE T*2WI序列显示低信号向损伤区迁移,5W后SPIO-BMSCs的T2信号影有所减弱。(2)移植后1W和2W行为学积分A组与B组无明显差异;3W、4W、5W行为学积分显示A组与B组运动功能均有不同恢复,但A组恢复慢,且有限,组间行为学积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6W脊髓石蜡切片行HE染色,A组脊髓组织破坏严重,伴有广泛的神经元变性和由液化坏死形成的空腔,并呈“破网状”改变;B组脊髓破坏较轻,有部分神经元变性及仅形成较小的空腔,中间可见增生的胶质瘢痕通过。结论:磁共振可以体内示踪SPIO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兔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可以明显减轻脊髓神经元的变性及坏死,将为脊髓损伤治疗提供一个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