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环境对刺参食物组成以及温度对刺参生长、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leardu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研究了刺参养殖池塘中的食物环境的生物组成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对刺参食物来源的影响,探讨了养殖池塘刺参食性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刺参在不同温度下的特定生长率并分析了刺参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机理,其主要结果如下:1脂肪酸标志法研究池塘底泥生物组成的季节性变化对养殖刺参食物来源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以16:1(n-7)/16:0和EPA作为硅藻特征脂肪酸标志;20:4(n-6)作为褐藻特征脂肪酸标志;DHA及DHA/EPA作为原生动物特征脂肪酸标志;18:1(n-7)和odd&br FAs作为细菌特征脂肪酸标志,研究分析了底泥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及其对刺参食物来源组成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硅藻、褐藻、多种异养细菌及鞭毛藻或原生动物为底泥的主要生物组成,且各类生物组成比例的季节变化显著(p <0.05);刺参食物组成中主要含有硅藻、褐藻、多种异养细菌及鞭毛藻或原生动物等,且各种饵料来源比例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p <0.05)。底泥和刺参体壁的脂肪酸标记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刺参食物中的硅藻、原生动物和细菌主要来自于底泥。2脂肪酸标志法研究池塘中的附着基上的生物组成和悬浮颗粒物组成的季节性变化对养殖刺参食物来源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以16:1(n-7)/16:0和EPA作为硅藻特征脂肪酸标志;20:4(n-6)作为褐藻特征脂肪酸标志;DHA及DHA/EPA作为原生动物特征脂肪酸标志;18:1(n-7)和odd&br FAs作为细菌特征脂肪酸标志,研究分析了悬浮颗粒物的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附着基的生物组成冬季季节变化以及二者对刺参食物来源组成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硅藻、鞭毛藻或原生动物及多种异养细菌均为悬浮颗粒物的主要生物组成,且各类生物组成比例的季节变化显著(p <0.05);硅藻、褐藻、鞭毛藻或原生动物及多种异养细菌均为附着基的重要生物组成,且各类生物组成比例的季节变化显著(p <0.05)。对比悬浮颗粒物、附着基及刺参的食物组成可以发现,附着基对刺参的食物组成有重要的贡献,悬浮颗粒物也是刺参的食物食物来源之一。3温度对刺参幼参生长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本实验研究了14℃、18℃、22℃和26℃四个水温梯度下初始体重为4.02g±0.11g的刺参幼参的生长及脂肪酸组成。实验结果表明,刺参幼参在不同的水温情况下的特定生长率差异显著(p <0.05),在18℃时的特定生长率最高(为1.21±0.23),26℃时的特定生长率最低(为0.65±0.19)。不同温度下,刺参幼参体壁的SFA在中性脂中的百分含量显著高于SFA在磷脂脂肪酸或脂肪酸中的百分含量(p <0.05)。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低,刺参幼参体壁中的PUFA,尤其是n-3系列PUFA在磷脂脂肪酸和脂肪酸中的百分含量越高,表现出刺参幼参对水温环境的适应性。因此,人工养殖刺参幼参的水温设置在14℃-18℃不仅可以提高刺参的特定生长率还可以提高刺参的品质。
其他文献
本文以海洋高等单子叶植物—大叶藻为研究对象,运用实验生态学和生理学方法,研究了高盐度对大叶藻种子休眠的影响,确定了高盐度保存大叶藻种子的最佳盐度和最长时间,并初步探究高
本试验根据GenBank登录的金鱼(AF454389)、鲤鱼(AB332394)、斑点叉尾鮰(AB196449)和斑马鱼(EU908736)的ghrelin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和保守区设计并合成了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
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i)隶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蚌科、帆蚌属,原产地日本,具有体大、壳厚、组织发达、分泌珍珠质能力强等特点,是优质的育珠蚌,与我国的三角帆蚌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