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铁炮百合种球形成机理与繁育技术的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wang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铁炮百合(Lilium formolongi)是台湾百合(Lilium formosanum)与麝香百合(Lilium longiflorum)的人工合成种间杂种,是近年国内外新兴的花卉。本试验通过在大田和实 验室两个场地,研究种球的成球机理及繁育技术;采用数量分析的方法,系统的研究了 影响百合种球形成的外部因素,探讨了种球发育的规律,对主要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研讨了摘顶技术对新铁炮百合鳞茎发育的影响;研究了百合不同生育期几个生理生化性 状变化,并探讨了生理生化变化与种球发育的相关性;通过解剖学观察,研究了小球组 织发育发生过程。获得如下主要研究结果: (1)不同环境条件和技术处理对扦插鳞片成球、生根有显著影响。冷藏处理、激素处 理、不同基质等因素及其互作效应都能对成球、生根数产生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不同基 因型也对成球、生根数产生显著影响。 (2)百合生长发育动态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百合的生育期可根据鳞茎的生长发育进 程划分为新鳞茎形成期、新鳞茎缓慢增长期、新鳞茎迅速增长期、鳞茎膨大转缓期和鳞 茎膨大充实期五个时期。 (3)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地上部分性状之间、地下部分性状之间以及地上与地下部分 性状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通过地上部分性状与鳞茎等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调节 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能促进种球发育。 (4)摘顶是百合种球繁育中重要的环节,摘顶后可使地上部制造的营养物质集中供给 地下鳞茎的生长,促进鳞茎发育膨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摘顶对地下鳞茎的膨大 产生显著影响,摘顶不宜过早或过迟,以植株开始现蕾时摘顶效果最佳。 (5)不同生育期茎叶和鳞茎的生理生化变化与植株外部形态变化紧密相关,研究结果 揭示了百合生长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淀粉等含量以及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6)本研究从解剖学水平研究百合鳞片在有无激素处理两种情况初生鳞茎的组织发生 规律,目前国内外此类研究鲜有。研究结果表明有无激素处理对初生鳞茎形成时间过程 差异大,同一处理初生鳞茎形成过程可分为启动期、生长锥形成期、叶原基及新鳞片形 成期、初生鳞茎形成期四个不同时期。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应用系谱选择法经过单株选择优中选优得到的黄花蒿C、J、G、Q四个系统23个株系(即育种系)为供试材料,对各育种系的生物学特征进行描述,比较了各育种系青蒿素含量及其动态变异,并对其形态性状和青蒿素含量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另外还对与青蒿素含量相关的因素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通过逐年选择得到的各育种系在形态性状上也表现出较大的一致性,出苗整齐,苗期特征相似,生育期基本一致,株型和叶型特点
用分子标记构建水稻遗传图谱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自从McCouch等在1988年构建的第一张图谱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很多用不同的作图群体和分子标记构建的图谱,而大多数分子标记都是RFLP标记和混合标记,最近随着水稻全序列基因组的完成,用单一的SSR标记构建的遗传图谱越来越多。用各种分子标记分别在多种作物群体中构建遗传图谱,在许多作图中都有偏分离现象存在,其中引起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诸如作图群体、遗传搭车
植物突变体是分离基因和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必要材料,也是培育新育种材料和作物新品种的基础。利用物理,化学,空间和生物技术等方法已经被证明是诱导突变体的有效方法。离子注入是近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诱变技术。自1986年被用于生物材料诱变以来,已经被应用于育种、遗传转化、突变体筛选等领域,并在水稻,小麦等作物选育出一些优质高产的新品种和品系。 目前,有关离子注入诱变研究主要集中于新品种选育以及在对
Objectives: This study aimed to identify School and University support services available and accessed by nursing students transitioning into a university envir
试验于2004~2005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实习农场进行。试验材料选择两种不同类型专用小麦:强筋小麦藁城8901(GC8901)、山农12(SN12)和弱筋小麦山农1391(SN1391)、鲁麦21(LM21),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