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后血管再狭窄等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涉及炎症细胞与血管细胞(包括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以及炎性介质与血管细胞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在炎症因子诱导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等在血管细胞中的表达上调,促进循环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与前列腺素E2 (prostaglandin E2, PGE2)是重要的炎症介质,它们分别由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和环加氧酶(cyclo-oxygenase,COX)催化合成。炎症因子刺激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和环加氧酶-2(cyclo-oxygenase-2, COX-2)表达,在多环节上影响炎症反应。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 NF-κB)作为重要的转录因子,调控多种与炎症和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进行表达,如VCAM-1、ICAM-1、iNOS和COX-2 等。正常条件下,NF-κB 与它的抑制蛋白I-κB 相结合,以非活性的形式存在于胞浆中。在炎症刺激下, I-κB 磷酸化而与NF-κB 解离,使后者活化并进入细胞核激活特定基因转录。因此,VCAM-1、ICAM-1、iNOS 和COX-2 的表达和NF-κB 的激活可以作为寻找抗炎药物的靶标。旋覆花内酯(1-o-acetylbritannilactone, ABL)是我们从中药旋覆花中提取分离的一种结构属于苯并呋喃酮衍生物的单体成分,前期实验证实其具有抑制炎性疼痛的作用。我们以往用体外培养的单核/巨噬细胞研究其作用机制时发现,ABL 通过抑制NF-κB 与相应作用位点结合,降低COX-2和iNOS 基因表达活性及PGE2和NO 合成,发挥其抗炎作用。ABL 对血管细胞是否也有抗炎作用以及抗炎作用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在前期证明ABL 能够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合成和释放炎性因子的基础上,观察ABL 对血管细胞黏附分子ICAM-1、VCAM-1 和促炎基因iNOS、CO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