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主孔0~800m岩性段的榴辉岩和石榴橄榄岩中保存有丰富的变质与变形信息。本论文通过对其中各种变形现象的详细分析,证实了榴辉岩和石榴橄榄岩在俯冲峰期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并确实发生了强烈的塑性变形,橄榄岩与榴辉岩的构造混合产状就是在此过程中由于流变强度的差异性形成的。建立了俯冲峰期-折返早期的塑性递进变形过程和机制转换:恢复作用与位错蠕变——动态重结晶与扩散蠕变——静态重结晶与生长作用是连续递进的过程。并结合变质特征,划分了榴辉岩/石榴橄榄岩在俯冲-折返过程中变质变形演化的六个阶段:俯冲过程中的变质构造分异、俯冲峰期阶段的塑性流变、折返初期的动态重结晶过程、短时增温低应力阶段、折返中期的缓慢挤出过程、后期伸展与韧-脆性转换,进而建立了P-T-t-D演化轨迹。俯冲-折返的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变质与变形的相互促进:进变质过程中,由原岩成分的不均一、强烈的剪切应力及自由流体参与下的组分迁移等共同作用的变质构造分异过程形成了榴辉岩中典型的条带状构造;榴辉岩与石榴石橄榄岩接触边界金云母方辉反应带的形成和颗粒增粗现象是剪切作用、变形机制转换、变质反应和流体作用不断交叉进行,互相促进的结果;另外,折返早期透入性微型剪切带、强烈的动态重结晶和扩散蠕变、有流体参与的榴辉岩和橄榄岩交换反应等为橄榄岩与其他岩石的物质交换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使Si不饱和的橄榄岩中形成了锆石。通过应变计算和组构测试,推测苏鲁超高压榴辉岩和石榴橄榄岩在俯冲峰期左右处于以简单剪切为主,兼具收缩的应变场中,收缩机制可能来源于高密度板片前端的向下拉伸。根据榴辉岩/石榴橄榄岩中发现的从动态重结晶到静态重结晶的转换、矿物由高密度位错到大部分区域位错消失的变化、流体作用下的矿物迅速生长加粗、出溶体精细静态共生结构的形成以及局部熔融条带和包裹体等现象,结合前人对俯冲板块折返机制的研究,提出在以浮力为驱动的第一阶段快速折返和以挤压剪应力驱动的第二阶段缓慢抬升之间存在一个以低应力和增温为特征的短时区间,为大陆地壳俯冲折返的机制和动力学提供了变质变形方面的新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