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隙原子渗碳法制备金属(Ta、Mo、Ti6Al4V)表面碳化层的组织和性能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33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渡金属在航空航大,生物医疗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但在买际工况中会出现表面硬度低,易磨损,易氧化等问题而导致材料失效,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其表面制备防护层至关重要。渗碳因具有固态相变,原位反应,内延生长等优势,是材料表面改性的一种重要工艺,但传统渗碳技术制备的碳化物层会出现晶粒粗大、表面易碳沉积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工作面向具有碳化物形成能力的过渡金属,提出一种间隙原子渗碳法,用于制备表面碳化物增强层。该方法选择含有间隙碳原子的固体为碳源,在热压条件下对具有碳化物形成能力的金属基体进行渗碳,最后在金属基体表面获得组织致密,内延生长,高体积分数的碳化物陶瓷层。本工作选用灰铸铁或高碳钢作为固体碳源,对以强碳化物形成金属钽、弱碳化物形成金属钼以及碳化物形成金属基合金Ti6A14V为代表的金属做表面渗碳。利用先进现代分析测试方法(XRD、SEM、EDS、TEM、EBSD)分析碳化物层的微观组织以及晶体学位向关系;通过维氏硬度计和纳米压痕仪对碳化物层不同方向的硬度进行测试,并研究了碳化物层与基体界面之间的结合强度。钽、钼以及钛合金表面碳化物层的成功制备,以及组织致密、内延生长、碳化物体积分数高的特点证明了间隙原子渗碳法可广泛应用于具有强、弱碳化物形成能力的纯金属及合金表面碳化物层的制备,为此类金属及其合金表面碳化物层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途径。研究发现间隙原子渗碳法制备的碳化物层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硬质层组织致密,碳化物体积分数高。如金属钽表面碳化物层致密无孔,硬质层主要物相为TaC,含少许Ta2C以及未反应完的Ta.其中TaC 与Ta2C的体积分数接近99%;在钼基体表面同样可获得致密的碳化物层,Mo2C体积分数接近100%,几乎为纯陶瓷层;Ti6Al4V基体中含有其他元素,制备的致密层中TiC炭化物体积分数略微下降至约80%。(2)硬质层中碳化物晶粒细小,整体碳化物层呈梯度微观结构。如钽基体表面的硬质层中TaC晶粒尺寸随着深度从280nm增加到330mm,其晶粒形貌从等轴晶向柱状晶变化,呈现梯度微观结构;钼表面碳化物层由短轴为100nm,长轴为1μm的均匀Mo2C柱状晶组成;同样钛合金表面制备得到的碳化物层中TiC晶粒尺寸范围为100nm-1μm,且越靠近钛合金基体,TiC晶粒尺寸越大,整个碳化钛层为梯度结构。(3)碳化物层内延生长,膜基结合力好,且表面无碳沉积,硬度相比基体材料有明显改善。如金属钽表面的碳化物层的复合硬度为1900HV远高于基体的硬度(137HV);Ti6A14V表面碳化物层复合硬度约2400HV,为基体(400HV)的6倍。
其他文献
本文从性别视角入手,重新解读许地山的《落花生》,发现该作中不自觉流露出的作者男性中心的思想观念。而这种思想观念受来自长远的文化浸淫,已经变成了人们的"集体无意识"。
"骑车人"是美国当代小说家菲茨杰罗德在其小说《夜色温柔》中塑造的男主人公迪克.戴弗的身份之一。本文结合劳伦斯在其论文《无意识幻想曲》中有关"骑车人"的论述,通过迪克"
目前,在污水处理的各项技术当中,光催化技术作为一种逐渐兴起的环境友好型技术,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其应用前景亦愈加广阔。光催化技术能够有效利用几乎无限且绿色
律师在不同律师事务所之间的不断增加的流动频率,成为律师执业活动现代化的一个特征。律师的流动涉及到律师本人、原所属律师事务所、新加入律师事务所、委托人乃至律师协会和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7—9年级“课题学习”课程目标做了具体详细的阐述。本文以“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对国内外“课题学习”及其相关课程实施状况的调
正当防卫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刑法学研究课题,对于正当防卫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刑法学理论当中都有比较成熟的论述。正当防卫也曾经是国内多篇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选题,但是对于正
中小学教辅图书作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出版物,正日益走向市场化。本文以一个出版者的角度,从三个方面:政策、渠道、品牌入手,剖析它的产生原因、演变趋势、发展思路、壮大条件,冀为
货币制度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管理形式。唐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所推行的货币制度,有助于我们了解其盛衰的内在原因。运用马克思主义
在众多的电子设计竞赛中,经常出现了简易智能小车这种集光、机、电于一体的题目。其中按照规定路线运动是其最基本的一项功能,这实际上考核的就是对电动小车循迹的实现。本文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互动课堂在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认可和支持。本文以互动教学理论为依据,论述旅游英语互动教学的前提条件,构建第一、第二课堂及课后互动教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