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评阅卷系统的教与学应用探究

来源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中的诸多问题也初现端倪,硬件建设独步其行,软件建设遭遇尴尬,浪费严重令人结舌,信息孤岛依然存在,特别是中小学,适合学校的应用软件非常缺乏,现有软件在教与学中难以深入应用,这已成为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心病”。教育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发展是每所学校的追求,信息化以其在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方面无可比拟的优势被许多学校“相中”,教育质量监测、网上阅卷、成绩分析等信息化软件逐渐成为中小学校的渴求,市面上的相关产品,终因设备、系统在中小学“水土不服”等原因,与中小学“无缘”。为了满足中小学教与学的应用需求,本文基于系统思维的视野,从充分利用资源,消除信息孤岛,立足教学应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教与学的信息化应用平台——数字化评阅卷系统,并对该系统在教与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践探究。论文开篇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研究方法等,后续篇章分别介绍了数字评阅卷系统的设计、实现,数字化评阅卷系统在教与学中的应用等,并对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估,对应用过程中的经验和启示进行了总结。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一、从系统思维的视野提出数字化评阅卷系统的总体架构,完成了系统设计和模块实现,对系统在教与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践探索。系统设计源于中高考网上阅卷系统的启发,但又跳出了网上阅卷系统的窠臼,从系统化思维出发,以资源利用为主线,提出了基础平台加模块化的系统新框架,使个个应用模快自然而成一体,满足教与学的应用需求。二、对数字化评阅卷系统在教与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践。论文主要论述了数字化评卷系统在试卷评阅中的应用、成绩分析与试题质量分析中的应用、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中的应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资源与知识共享中的应用、家校互动中的应用,学习诊断与预警中的应用,其它如教务管理、规范答题等方面的应用,提出了数字化评阅卷系统下的应用模式,并对应用案例或应用状况进行了简述。教与学中的应用是本论文的核心,首次系统的讲述信息化软件平台在教与学中的应用,第一个“吃螃蟹”,也许详而未尽,若能在信息化建设中抛砖引玉,足矣。三、对数字化评阅卷系统的教与学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估。对数字化评阅卷系统的整体应用效果进行了调查问卷,对教学效果、学习支持分别进行了测试与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四、简述了数字化评阅卷系统教与学应用的经验与启示,并对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应用进行了展望。本文力求通过数字评阅卷系统的设计,引发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化讨论,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通过数字评阅卷系统在教与学中的应用,时实监测教学,有效支持学习,及时提供信息,为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3年4个专业14个班级,本文根据中职学生能力水平,紧密专业教学内容设计了专业调研实践研究,引导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确使用移动终端、自觉运用不同课程知识,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
本文根据深基坑支护工程的施工工程,提出了做好基坑支护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强化施工组织要求,做好深基坑支护的过程控制等措施,以达到提高施工质量的根本目的。
【正】 楚王陵在徐州市东郊狮子山主峰南坡,坐北朝南,凿石为室,穿山为藏,系西汉典型的岩洞墓。南北总长117米,宽13.2米,深20余米,实用面积850平方米,凿石量高达5100余立方米,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内部审计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成为高校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和监督、维护国家财经法规、维护国家和学校利益、提高办学
地热井和常规油气井不同,其钻井过程中,地温梯度无规律可依循,而且井筒温度作为高温地热井一项重要参数,对于建立单井/多井井筒温度分布,分析地热储层及底层流体相态,钻后井
探讨了如何理解浅阅读,如何认识浅阅读的存在价值及如何利用浅阅读推广全民阅读。
本文基于信息理论的核心概念重新审视英语语句的汉译方法问题。通过借鉴信息理论和英汉语对信息结构对比研究成果,文章首先阐明英语语句汉译的理据,认为以语句为翻译单位,以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NF-related apoptosis induci ng ligand,TRAIL)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家族,可激活肿瘤细胞的凋亡。本文介绍了TRAIL的 结构与功能,凋亡诱导途径及其
【正】 列宁排队理发的故事是许多人所熟悉的。在深入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重要指示的时候,重读革命导师的这类小故事,倍觉亲切,对于提高我们在无产阶级专政下限制资产阶级
英语学习动机是英语学习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是影响英语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在以英语专业学生为对象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中介作用”,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