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运动与国家命运-五二〇运动再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二〇运动,是1947年5月在民国首都南京发生的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主题的学生运动,运动历时一个多月,波及全国60多个城市,极大动摇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是国共内战时期最重要的学生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叙述中,五二O运动是和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并立的爱国民主学生运动的三大高潮之一,是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第二条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它牵制了国民党的力量,有力的配合了解放军的军事斗争,并为解放战争和城市接管工作提供了大批干部。而在国民党的认识里,五二〇运动是共产党煽动和策划的暴乱,对国民党政权伤害至巨。自近代以来,随着教育的发展,学生群体逐渐成为国内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力量,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的时刻,都有学生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五二O运动正是在国共斗争胜败的转折点上爆发的。因此,对五二O运动进行专门的研究,不但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它在现代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而且在对运动本身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若干学生运动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国共两党学运政策的得失,帮助我们更好的总结历史,启示将来。本文力图在全面梳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五二〇运动在京沪苏杭地区发展的全过程清晰的整理出来,在对史实的叙述中侧重运动发生原因以及国共两党对学运的指导和应对。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运动发生、发展的原因以及实际影响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本文在结构上分为四章,第一章第一节是对五二O运动发生的背景进行探讨,当时美苏两国在雅尔塔体制下制定的对华政策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在国内则形成了国共两党对峙的严重局面;抗战胜利后发生的一系列学生运动与五二O运动存在着思想、组织上的联系,可以看做一个连续的过程;这其中昆明“一·二一”运动是战后国内第一次大规模学生运动,主题是争民主、反内战;之后的“二·二二”反苏大游行和抗暴运动,都带有民族主义的色彩,要求捍卫国家主权,要求苏、美两国军队撤出中国,其中也暗含反内战的诉求。第二节主要分析了战后国统区通货膨胀对人民生活的严重影响,在此背景下中央大学教授发出了要求改善教育条件的宣言,而中央大学的学生发起了“吃光”运动予以响应,由此引发了五二〇运动。第二章的内容讲述五二〇运动爆发后的情况,南京地区的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和其他高校纷纷发动请愿游行,要求增加副食费、改善教育环境;而沪杭地区的交通大学和英士大学分别发动了护校运动和迁校运动,并组织队伍晋京请愿;另外其他学校还发动了反会考、反总考、要求药科改制的斗争。第三章内容是描述五二〇大游行情况。5月20日当天,南京、北京、天津都举行了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南京发生了镇压学生的血案。第四章内容是叙述五二〇运动的余波。五二〇血案发生后,全国各地的学校、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声援南京学生,谴责政府暴行;各地还继续发生了若干起学生运动,如助学运动、于子三事件和同济“一·二九”事件,这几次运动可以看做是五二〇运动的余波。第五章内容是讨论五二〇运动与国家命运转变的关系。在对国家治理与学生运动关系的探讨中,首先在对公费制度的起源、内容和作用进行梳理后,肯定了公费制度在战时的积极作用,而五二〇运动最初以增加副食费、增加公费为诉求并非公费制度本身出了问题,隐藏在这两个诉求后面的实质原因其实还是学生对现实政治不满,对国民党感到绝望。其次是通过分析朱家骅在交通大学、英士大学学潮中责任,以及教育部在教育复员政策上的失误与学运起因之间关系,指出朱家骅及教育部对于五二〇运动的发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对学生运动与国家命运关系的探讨中,首先对运动发生的原因从国家、学校、学生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指出这次运动有一个从各校不同诉求汇聚到挽救教育危机旗帜下的过程,而学生切身利益受损是这次运动初期各校发生学潮的普遍原因;在分析国共两党学运策略在运动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时,分别从组织、宣传、行动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认为正是中共对学运政策的成熟运用和国民党的错误镇压政策从正反两面共同推动了运动升级;在考察运动的影响时,在确认学生运动牵制了国民党力量,配合了共产党的军事斗争以及为中共储备了大量干部这两种传统结论外,还提出学生宣传的巨大影响和国民党血腥镇压造成的惨痛后果,促使大量中间群众和学生在政治上因为对国民党感到绝望而转向,而人心向背对于国共斗争的结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结语中,本文最后研究了五二〇运动中学生从游行请愿要求对话到游行示威抗议暴政的转变过程,指出5月18日《维持社会秩序临时办法》的颁布和蒋介石整饬学风谈话的发表是转变发生的分界线,而正是国民党的武力镇压政策迫使学生从对话走向了对抗,从请愿走向了革命。五二〇运动是在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学生运动,其中国民党的派系之争和政策失误要负很大的责任。这次运动在共产党的成熟运用下从经济性斗争发展到政治性斗争,而国民党的武力镇压加速了这一转变。五二〇运动在国统区最重要的结果,是促使以学生、教师为代表的中间力量倾向共产党,使国民党政权更加孤立,最终败走台湾。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 B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1)在体内外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的增殖、凋亡、DNA损伤修复以及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一)TCGA数据库分析:通过提取TCGA数据库中ESCC患者的转录本测序结果及临床资料,分析HMGB1及LC3B转
上篇复方倍他米松联合5-氟尿嘧啶、1064nm长脉冲激光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观察研究背景和目的瘢痕疙瘩是人体创伤、炎症、烧伤、手术或自发的一种过度皮肤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性疾病。它的形成受多种基因、细胞因子的调控和影响。病理特点主要是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生,毛细血管异常增多,胶原等结缔组织基质的过渡沉积。临床具有侵袭性生长及容易复发的特点,常伴有瘙痒不适,影响皮肤美观,对患者身心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对皮
学位
背景:宫颈癌是较常见的妇科肿瘤,且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年轻化趋势。90%的宫颈癌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感染引起。尽管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和HPV疫苗的应用可早期发现或预防宫颈癌的发生,但HPV疫苗在全球范围内并未大规模应用,在经济水平不发达及卫生条件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宫颈癌仍然是威胁广大女性健康的重大疾病。尽管宫颈癌相关研究比较丰富,然而关于长链非编码RNA(l
学位
目的:明确p16基因敲除在纠正雌激素缺乏引起的骨质疏松中的作用及机制;明确p16基因敲除增加成骨细胞骨形成是否与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上调有关;明确p16基因敲除在纠正雌激素缺乏引起的骨量丢失中的作用是否与破骨细胞骨吸收改变有关;明确p16基因敲除纠正雌激素缺乏引起的骨形成降低是否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MSC)的分化和增殖能力的改变有关;明确p16基因敲除增加雌激素缺乏小鼠骨量是否与
唇腭裂是常见的先天性缺陷疾病,其特征为面部组织融合的异常中断。颌面部的形成与各个面部突起密切相关,发育开始于胚胎发育的第三周,此时,额鼻突形成,与此同时,第一对腮弓分叉形成了上下颌突。第五周时,额鼻突两侧各出现一个嗅窝(即原始鼻腔),并分成了中鼻突,内侧鼻突和外侧鼻突。第六周时,中鼻突分化为两个球状突。第七周时,双侧的下颌突往中线生长,发育形成下颌。胚胎颌面发育于第八周基本完成。此时,继发腭突形成
结直肠癌是全球发病率及死亡率排名第三的恶性肿瘤。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与炎症息息相关。炎症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已受到广泛认可,被认为是肿瘤的标志之一。多种慢性炎症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如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炎性肠病与结直肠癌等等。有研究证据表明,炎性肠病病人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大大增加。炎性肠病主要分为克罗恩氏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目前这些炎性肠病的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临床上使用非
[目的]1.探索简便、实用、高效的检测血液样品的前处理技术,采用直接稀释法前处理检测。2.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法(ICP-MS)测定血浆中钒(V)、铬(Cr)、锰(Mn)、铁(Fe)、钴(Co)、镍(Ni)、铜(Cu)、锌(Zn)、镓(Ga)、砷(As)、硒(Se)、铷(Rb)等42种元素的准确分析方法。3.观察金属元素在人群血浆中分布水平和分布特征,为人群血浆金属水平参考值范围的确定提供
背景:胃癌的发病率在男性和女性人群中分列第四和第五,但它的死亡率却仅次于肺癌之后。约70%的死亡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这些死亡病例中,中国患者占比40%。由于大多数病人就诊时已经是晚期胃癌,导致病人的总体生存率比较低。因此,挖掘敏感且特异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标志物,探索胃癌进展和转移的分子机制,或可为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度约18-22个核苷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