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的“地理学转向”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gang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经典课题,本文将结合结构主义的历时性与共时性这一对概念系统,阐释马克思历史观的“地理学转向”。这一转向的哲学意蕴在于马克思走出“哲学”,着力于剖析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定的社会形态的内在生产结构,并将这一“共时结构”作为逻辑本身呈现其唯物史观。这样将共时结构置入历史的时间之流中,在使得对历史的思考有了空间性反思的特征的同时,也超越了唯心主义目的论历史哲学的思想赋予历史以目的必然性的逻辑。
  同时,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又是一个十分时尚的课题,其后的诸多流派都就这一话题进行了解读,如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后现代主义以及传统教科书等等。它们或者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进行审美救赎式的解读;或者认为其仍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范畴,仍然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服务;或者将其当成教条,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于是,在他们眼里,历史也就成了直线式、预成式以及单向性的了。而本文认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真正意蕴在于揭示历史的生成性、实践性以及历史性。并且,在这一主题下,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经过了一个“地理学转向”,这一转向的哲学意蕴在于马克思走出“纯哲学”语境,借助政治经济学话语对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殊的社会结构的深入剖析和解读,进而揭示出其颠倒性、历史性和暂时性,并进一步得出资本主义社会终将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的伟大结论。
  本文将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共时结构”为“钥匙”解剖人类历史这一“人体”的做法称为历史的“地理学转向”,并借助于结构主义中共时性和历时性这一对概念进行论证。从而揭示出马克思借助于政治经济学语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遵循的是从“结构”到“解构”的哲学逻辑,这与其“改造世界”的伟大哲学使命是一致的。
其他文献
在古希腊的传统中,不自制的现象被定义为人们在欲望或激情的影响下经历的道德冲突,这尤其符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利用三元结构灵魂观对其所做的说明,二者都认为不自制者受到非理性灵魂的驱使。同时,他们又将行为主体定位于灵魂的理性部分,因此主体在不自制行为中的责任归属便成为问题,或者说,不自制者的主体定位是模糊的。斯多葛派采取了与柏拉图传统不同的思路,否定了理性的无力或无能的可能,驱除了灵魂中的非理性元素,将
学位
17世纪的经典契约论政治哲学与自然法学说内在地关联在一起,然而当代的解释有这样一种倾向,即把霍布斯、普芬多夫和洛克契约论学说与自然法学说当成两个相互独立的议题来处理。由此导致的后果是,经典契约论作家的契约论学说部分往往被解释成某种形式的合理利己主义理论;而他们的自然法学说部分则被看成是自然权利理论——那种强调自然权利优先于自然义务的理论。  本文力图在“‘自然状态’下的人类存在者通过契约进入政治社
学位
魏晋时代士人对生死的关注达到了一个历史的极高点,而其中尤以嵇康为代表。他倡导回归道家养生方式,还原生命“活泼泼”的本性,并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但同时,他孤力抵挡着司马氏集团,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捍卫真我的信仰,矛盾的嵇康成就了魏晋士人的真我风范。本文通过对魏晋时代背景、嵇康生平事迹、自然哲学以及主要著作《养生论》、《声无哀乐论》的解读,来分析嵇康矛盾人生的儒道内涵,进而探求“越名教而任自然
学位
本文从智者大师思想中的毗昙学因素入手,分析智者如何吸收小乘佛学并使其转化融会在天台圆教的思想结构中,探讨毗昙学对于智者思想的影响。  论文首先在精读原典的基础上,对主要的毗昙论典及智顗的相关作品进行梳理,找出其间的联系;其次,结合两者思想的内在结构与特点,探寻其理论的契合点;最后,分析智顗是如何善用毗昙合理因素而又超越小乘佛学的局限,使其导向以实相为旨归的天台法华圆教。  本文的阐述结合智顗“教观
学位
在人类生活中错误是经常发生的现象。面对错误与过失,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要么逃避,要么面对。宋明理学家认为犯错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错不改。因此在面对不可避免的过错时,宋明理学家认为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避免错误,在错误发生后,应该积极的改正错误。  宋明理学家对错误的态度,与先秦儒家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联,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相关论述为宋明理学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前提,同时颜回、子路等人
学位
工夫论是宋明理学的基本论域,然而以现代学术的逻辑描述宋明儒者的工夫践履却面临困境。因为从修行进程来说,功夫是“复性”的手段,功夫是因,本体是果;同时,从工夫“何以可能”的角度来说,它是根据本身状态与本体之间的差距做出的手段选择,本体是因,功夫是果。任何对功夫的言说都隐含着对本体的某种承诺,任何对本体的讨论都是为功夫立说。本文试图以一位儒者一生的工夫践履为研究对象,通过追踪他的工夫实践与反省(自我反
学位
真理论悖论是指与语句真假直接相关的语义悖论。诸如说谎者这样的"断定自身为假"的真理论悖论语句在经典逻辑和经典真理论之间引起了众所周知的矛盾。令A是这样的一个语句,语句A和(-)T〈A〉可以通过合乎逻辑的推理建立等值关系。其中,〈A〉是A的名称,T是真谓词。再据真的素朴假设(即 Tarski-等值式T〈A〉(←→)(A)能够导致如下结果:T〈A〉(←→)(-)T〈A〉(1)  显然,这在经典逻辑中是
学位
自秦代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大一统的观念传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晚清以降的救亡图存运动,促使思想界反思原有的集权传统,地方自治的观点风行一时。青年毛泽东在当时的联省自治运动风潮中,也曾提出过“湖南共和国”的联邦制方案。尽管运动最终失败,但是重视基层积极性与自由的思想伴随了毛泽东一生。  纵向权力结构的构建是一国政治制度的重要方面。建国以后,随着“统一”主题的完成,“强国
学位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历经曲折,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二十年。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的多元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也在不断的发展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着重大的作用。俄罗斯作为第一个运用马克思主义建立起为无产阶级服务的苏维埃政权的世界大国,承载了马克思主义的“辉煌”。但是,马克思主义的“辉煌”时期,却恰恰是苏联马克思主义被政治化的阶段。由此,自然引发了苏联解体前夕对马克思主义的边
自然主义认识论是奎因对于传统认识论问题所给出的解答,也是奎因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奎因认为在处理人类认知的问题上,不能期望拥有超越人类现有认知能力之上的答案,认识论应该归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围。据此,奎因反对此前哲学家们对于解决人类认知问题的种种尝试。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理主义把人类获得客观知识的保证归于人的天赋观念,并把上帝作为天赋观念存在的保证,这种观点在奎因看来是荒谬的。康德的先验哲学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