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泵衰竭”及不可矫治先天性心脏病的唯一有效手段,免疫药物及技术的发展,使心脏移植近期疗效满意,但远期生存率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心脏移植后冠状动脉和静脉,均可发生严重的血管内膜增生,管腔狭窄直至完全闭塞。研究移植后冠状血管内膜增殖的特点及发生机制,以及相应防治措施,改善心脏移植患者预后,对心脏移植学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心脏移植后冠状血管病,不同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成形后再狭窄,病变可累及冠状动脉和冠状静脉,表现为血管内膜的快速明显增生。不形成粥样斑块。其发生机制仍不清楚,有多种学说。可能是:免疫排斥,缺血再灌注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血管内皮功能下降,引发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反应。血管平滑肌细胞改变表型结构,迁移至血管内皮下,增殖并分泌细胞外基质,致使内膜增厚。由于有限的心脏移植病例,加上冠脉标本采集困难。有关移植后冠状血管病的研究大多采用动物实验。通过移植主动脉或心脏进行研究。主动脉移植方便,但主动脉生物学特性不同于冠状动脉,因而实验结果仅能部分反映冠状动脉病变。心脏移植手术复杂,但其结果能较好反映病变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