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出版社员工继续承诺的实证研究——基于非物质激励的视角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acier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电子阅读等新媒体的强势崛起,传统出版的发展遭遇严峻挑战。而大学出版社由于受高校领导,存在着转制不彻底的问题,相比其他出版机构受到更多的束缚。这使得大学出版社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人才流失。  通过文献及实际调研后发现,大学出版社在转企改制之后已经无法给员工提供事业编制、学校福利、轻松稳定等传统优势,而出版行业低利润率的特点,使得大学出版社也较难提供高薪、行业前景、大型平台等新兴求职热点。在这样严峻的背景下,由于缺少有效的激励手段,出版社对于员工吸引力的迅速降低导致的人员严重流失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最为严峻问题的之一。  基于目前出版业发展不景气的现状,大学出版社在物质激励方面较难存在有效增量,因此本文从非物质激励的视角下切入研究。通过相关文献整理,阐述了有关大学出版社、非物质激励、组织承诺的相关理论,并选择组织承诺理论中的继续承诺作为表征员工留任意愿的研究因子。在此基础上,以J出版社为研究对象,设计相关问卷进行调查,获取实证研究数据。  研究发现非物质激励中的精神激励与继续承诺呈显著正相关,而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度是精神激励与继续承诺的中介变量。此外研究还发现,已生育子女者的继续承诺水平比未生育子女者高;拥有中高级职称的员工比无职称和初级职称者继续承诺水平更高。可见如果大学出版社能根据自身能力提高采取适当的、有针对性的非物质激励措施,尤其是文化单位较擅长的精神激励措施,即使在编制和薪酬上不具备优势,亦能较有效地留住不少优秀人才。  因此建议大学出版社可根据自身财务状况和实际需求,针对不同继续承诺水平的人群,分别从“加强员工的归属感、荣誉感”和“提高员工安全感与工作时间灵活性”两个角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员工的继续承诺水平。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大学出版社解决出版社现阶段人才流失的难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其他文献
预算管理在高校的财务体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是高校按部就班组织经济项目的基本条件,其成败与高校财务实际和未来发展情况有着密切联系。目前,在高校财务体制产生剧变的前提下
学位
惹一卡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东南缘,雅江—马尔康大型锂矿带上,地质情况复杂,成矿条件优越.通过对该区开展1∶1万上壤地球化学测量,分析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单元素异常特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国有企业是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