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利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房功能与房间隔厚度及左房僵硬度之间的关系。为高血压患者临床早期干预治疗提供进一步的依据。方法:选取高血压患者86例(左房重构组LAR42例、左房非重构组LAN44例)和47名健康体检者,应用2D-STI获得收缩期左心房平均应变率(mSRs)、舒张早期左心房平均应变率(mSRe)、舒张晚期左心房平均应变率(mSRa)及左心房整体纵向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房功能与房间隔厚度及左房僵硬度之间的关系。为高血压患者临床早期干预治疗提供进一步的依据。方法:选取高血压患者86例(左房重构组LAR42例、左房非重构组LAN44例)和47名健康体检者,应用2D-STI获得收缩期左心房平均应变率(mSRs)、舒张早期左心房平均应变率(mSRe)、舒张晚期左心房平均应变率(mSRa)及左心房整体纵向峰值应变(PALS)后,计算LASI(左房僵硬度指数)。运用RT-3DE(实时三维容积成像技术)结合心电图时相获取左房时间-容积曲线并得到左房最大容积(LAVmax)、左房收缩前容积(LAVpre)、左房最小容积(LAVmin),并计算得出左房被动排空指数LAEFp(LAEFpassive)、左房主动排空指数LAEFa(LAEFactive)及左房总排空分数LAEF。运用解剖M型超声结合心电图测量房间隔最大厚度(IASTs)、房间隔最小厚度(IASTd),计算房间隔增厚率ASTDF=(IASTs-IASTd)/IASTs。观察各组间数据有无差异,并对房间隔增厚率、左房僵硬度指数、左房主动排空指数、舒张晚期平均应变率及左房总排空分数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LAN组的mSRs、mSRe、LAEFp、LAEF均减低,mSRa、LAEFa及ASTDF均增高,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LAN组相比,LAR组的mSRs、mSRe、LAEFp、LAEF均减低,mSRa、LAEFa及ASTDF均增高,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LAR组和LAN组PAL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LAR组的PALS低于LA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R组、LAN组的LAS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LAR组LASI增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STDF与LAEFa正相关,r=0.506,P<0.001。ASTDF与LAEF正相关,r=0.487,P<0.001。ASTDF与LASI存在负相关,r=-0.402,P<0.001。ASTDF与mSRa存在负相关,r=-0.223,P=0.010;LASI与LAEFa存在负相关,r=-0.344,P<0.001。LASI与LAEF存在显著负相关,r=-0.523,P<0.001。LASI与mSRa存在正相关,r=0.442,P<0.001。mSRa与LAEFa存在弱正相关性,r=0.176,P=0.043。结论:(1)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LASI和IAST指标可从不同角度反应高血压患者的左心房功能变化,可以作为左房功能早期改变的补充预测指标。(2)高血压患者早期左心房功能已经开始减退,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能够较早地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病程中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其他文献
目的:高血压是全世界范围内全因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重要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并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近来研究表明环状RNA(circ RNA)可通过调节亲本基因表达与充当微小RNA(micro RNA,mi RNA)海绵等参与了内皮细胞损伤、炎症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生理过程。本研究通过测序筛选、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的氯吡格雷基因分型及血小板抑制率(Inhibition of platelet aggregation,IPA),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对患者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提供指导,为临床医生利
目的:利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观察心肌运动同步性、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定量评估冠脉狭窄程度与Genisini评分(GS评分)的关系,为患者是否需要行冠脉造影检查及相关治疗提供准确、客观的超声学依据。方法:对2019年9月-2020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可疑CHD患者,获取其相关临床资料,并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前进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检查,测定相关数值,包括心肌16节段收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术后不恰当放电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降低植入ICD/CRT-D术后不恰当放电的发生率,进而改善植入ICD/CRT-D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接受植入ICD/CRT-D的患者进行长期且规律的随访,筛选出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根据植入ICD/
背景: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心房电活动紊乱,从而导致心房机械功能障碍。年龄是房颤发生重要的危险因素,它与房颤负荷增加有关,在65岁后呈急剧上升趋势。相关研究表明,导管消融治疗效果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c drugs,AADs),并有数据显示导管消融对于老年症状性房颤患者的治疗与年轻人相比同样是有利的。阵发性房颤
目的:探讨左心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对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per AF)导管消融成功率的影响并探讨左心室重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单独及联合其他超声参数在预测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远期复发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将2019年01月-2020年01
目的:通过对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后的部分检验、检查指标及不良事件的观察分析,评判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提供有力证据。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03月在皖南医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152例,根据患者用药情况分为对照组50例(缬沙坦)和实验组102例(沙库巴曲缬沙坦钠ARNI),收集每位患者的性别
背景: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极大地增加了脑卒中、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发生率。随着对AF发生机制的研究,目前认为肺静脉(PV)肌袖触发灶是导致自发性AF的重要机制之一。因此通过导管射频消融达到完全的环肺静脉隔离(CPVI),已成为治疗不同类型AF的基石,尤其是治疗阵发性房颤(PAF)。然而对于持续性房颤(Per AF)和长程持续性房颤,至今仍未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消融策略。因此产
目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临床表现复杂,发病率高,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肠道菌群在心力衰竭病程中可能有促炎症作用,另一方面可能与短链脂肪酸代谢有关发挥有益作用。目前关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肠道瘤胃球菌丰度变化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通过16S r RNA测序,旨在揭示肠道菌群与心力衰竭的作用关系,明确瘤胃球菌属丰度变化,同时发现某类在心力衰竭进展中起关键作用的菌群。方法:201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药物涂层球囊(DCB)、单纯球囊血管成形术(PTCA)治疗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病变(ISR)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及宣城市、宁国市、当涂县、和县人民医院等医联体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为支架内再狭窄病变,并于冠脉再狭窄病变处分别应用DES、DCB、BA行再次介入治疗的患者9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