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回到“现代性”的历史源头,在综述各大理论家关于“现代性”基本思想的基础上,不仅重新审视“现代性”的本质意蕴,而且结合唯物史观的形成史,在唯物史观的语境中对其进行批判性审视和反思,从而,指出它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的本质区别。既然,以“理性”为本质意蕴的“现代性”源于近代意义上的“启蒙”,那么,我们就从“现代性”的话语源头,从时代的历史性转换中探讨“理性”对于“现代社会”形成和发展的意义,从而,不仅重新指认“现代性"的本质特征,而且科学地阐述它与马克思的历史关系。其实,马克思既没有提出“现代性”的概念,也没有明确阐述“现代性”的问题。然而,在马克思早期思想中却蕴藏着深厚的“现代性”意蕴。因为马克思曾经不仅深受“现代性”思想的启蒙,而且还运用“现代性话语”对封建专制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分别进行了“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批判。从而阐述了两个“现代性话语”体系——“理性主义的现代性话语逻辑”和“人本主义的现代性话语逻辑”。然而,唯物史观创立,马克思不仅彻底清算了自己哲学的信仰,而且彻底摒弃了“现代性的话语”。因为他不仅在唯物史观的语境中阐述了自己独特的社会批判理论,而且在此基础上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考察和批判。而这就使他不仅从哲学上彻底摧毁了“现代性话语”的形而上学基础,而且从现实上彻底解构了其神圣性。因为“现代性的话语”作为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认是根植于资本主义的现实中。如果没有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批判,对“现代性话语”进行彻底的解构是不可能。因而,马克思对“现代性话语”不仅进行了“理论批判”,而且进行了“现实批判”。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批判”中,他不仅认为现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决不是受理性精神引导和支配的“合理性”过程,而是新旧生产方式的更替过程,而且认为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在于资本的逻辑性。因而,由于受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制约,现代社会并没有实现人类普遍的、永恒的、正义的王国,“现代性”的价值观念极具虚假性的,它其实是资产阶级经济和政治利益在思想文化观念上的反映,它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对此,马克思认为只有在革命实践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批判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才能不仅从根本上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文化的价值观念,克服其虚假性,而且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危机。因而,随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终结,不仅包括“后现代话语”在内的资本主义“现代性话语”将宣告终结,而且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各种矛盾和危机也将得到解决。总之,尽管在马克思其思想发展历程中确实存在一个“现代性话语”时期。但是,随着唯物史观的创立,马克思不仅彻底摒弃了“现代性的话语”,而且在对现代社会的现实批判中彻底解构了其神圣性。因而,马克思并没有在批判和超越了一种“现代性理论”之后又创立了一种新的“现代性理论”。相反,由于他的关于资本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始终以唯物史观为其哲学基础,因而,它是不会被包括“后现代理论”在内的各种“现代性理论”所超越的,也是不会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终结而终结的;它是时代全新的、科学的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话语体系;它的在场性是客观的和“天然的”。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现代性话语”的基本问题,概括“现代性话语”缘起、基本特征和哲学基础;第二部分阐述马克思与“现代性”的历史关系,概述马克思的“理性主义现代性话语”和“人本主义现代性话语”;第三部分阐述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对“现代性话语”批判的意义;第四部分为本论文的核心,全面阐述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概述现代社会生成逻辑、本质特征和历史局限性,从而不仅指出‘现代性话语’阶级性和虚假性,而且指出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路径;第五部分概述在唯物史观语境中进行对“现代性话语”批判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