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研究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在出院后扩展抗凝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符合纳入标准被纳入研究的人数为355例,包括男107例,女248例;年龄为79.0(12.0)岁(65~102岁),股骨颈骨折179例(50.4%),股骨粗隆间骨折159例(44.8%),股骨粗隆下骨折17例(4.8%)。所有患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在出院后扩展抗凝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符合纳入标准被纳入研究的人数为355例,包括男107例,女248例;年龄为79.0(12.0)岁(65~102岁),股骨颈骨折179例(50.4%),股骨粗隆间骨折159例(44.8%),股骨粗隆下骨折17例(4.8%)。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时、手术前、术后35天检测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于入院时、手术前、出院前及术后35天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另:出院时存在DVT者于出院后15天复查下肢深静脉彩超),根据患者血浆D-二聚体、下肢深静脉彩超结果及症状、体征制定抗凝防治策略,对于D-二聚体阳性且存在新鲜DVT者,给予利伐沙班10mg 2/日,对于近端DVT,行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滤器置入,每2周复查一次至D-二聚体阴性同时DVT消失或成为陈旧性、无症状性的远端DVT;若D-二聚体阳性、DVT消失,则给予利伐沙班10mg 1/日,每2周复查至D-二聚体阴性,上述患者均随防至术后3个月。结果:本研究中患者入院时、手术前、术后35天血浆D-二聚体浓度分别为2.73(3.41)、1.31(1.86)、0.49(0.55)mg/L,术后35天D-二聚体水平较入院时及手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入院时、手术前及出院前下肢深静脉彩超提示存在DVT例数分别为105例、126例、191例,其中绝大部分为远端DVT。术后35天D-二聚体阳性91例(25.6%)、阴性264例(74.3%),发生DVT患者148例(41.6%)、无DVT患者207例(58.3%),其中:(1)D-二聚体阴性且无DVT患者171例(48.2%),术后3个月随访过程中均无DVT复发;(2)D-二聚体阳性且无DVT 36例(10.1%),2例患者复发近端DVT,行IVC滤器置入+利伐沙班10mg口服,2/d抗凝治疗,每2周复查一次,至术后3个月患者DVT消失、D-二聚体阴性;(3)D-二聚体阴性、存在DVT者92例(25.9%),均为远端、无症状的陈旧性DVT,均给予下肢梯度压力弹力袜(graduated compression stockings,GCS)、鼓励下地活动,复查至术后3个月本组患者仅有55例DVT消失,其余37例无明显变化,但无DVT复发;(4)术后35天D-二聚体阳性且存在DVT者56例(15.8%):给予利伐沙班10mg,2/d治疗,其中3例行可回收型IVC滤器置入术,均于IVC滤器置入术后14天取出,每2周复查一次,利伐沙班抗凝至D-二聚体阴性。本组56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均D-二聚体阴性,其中44例患者DVT消失,其余12例均为远端、无症状性陈旧性DVT,且均无DVT复发。本研究中术后35天D-二聚体浓度在术后35天血栓患者及非血栓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通过计算术后ROC曲线下面积(AUG)仅为0.665,虽然较术前AUG=0.538略高,但对于DVT诊断准确性仍然较低,所以术后35d血浆D-二聚体数值对于诊断DVT仍较为局限。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出院后的扩展抗凝及血浆D-二聚体连续监测至关重要。对于出院时存在DVT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阴性为终止抗凝的标志;对于出院时无DVT的患者,术后35天扩展抗凝是合理的。
其他文献
目的:讨论股骨髁上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硬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病人,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92例股骨髁上骨折术后患者资料,男性113例,女性79例;平均年龄为45.9岁。骨折AO分型:A1型91例,A2型76例,A3型25例。首先采用秩和分析各个危险因素与膝关节僵硬的相关性,将有意义的单因素变量纳入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模型,
目的:探讨复发性髌骨脱位合并滑车发育不良患者的髋关节形态变化。方法:随机选取复发性髌骨脱位及滑车发育不良患者148例及对照组1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参与者的髋关节和膝关节数据来自X线或CT测量。测量中心边缘角(CEA)、髋臼指数角、股骨颈干角、sharp角及髋臼深度、股骨前倾角(FAA)、髋臼前断面角、髋臼后断面角、滑车沟角9个值用来评估对照组与患者之间的差异并分析患者滑车沟角与FAA、CEA
目的:探讨MRI平均信号强度值(M)的变化在评价半月修复术后半月板愈合状态中的作用。方法:1.正常组选10名健康志愿者(无膝关节疼痛、外伤、疾病、退变等),年龄15-40岁,男5人,女5人,行双膝关节1.5T MRI(西门子,MAGNETOM ESSENZA)检查,共获得40个半月板影像(内外侧半月板各20个)。在质子密度加权像(PDWI)上分别测量内外侧半月板体部和后角所对应的MRI信号值。2.
目的:探讨改良后内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实验标准的患有后踝骨折的患者共计72例,根据手术入路随机分为改良后内侧入路组(改良组)与后外侧入路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所用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功能评估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系统及关节功能Kofoed评分标准评价其治疗效
目的:对比微创钢板(minimal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技术与微创髓内钉(minimal invasive nailing osteosynthesis,MINO)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7年6月-2019年6月使用MIPO技术或者MINO技术治疗的肱骨干骨折患者,依据其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50例,其中MIPO组2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是临床上治疗脊柱疾病的标准内固定方法,可治疗退行性脊柱疾病、创伤性骨折、肿瘤和脊柱畸形等疾病。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不仅可以提供坚固的支撑,还可以提拉复位,为椎间植骨、融合创造环境,“螺钉-骨质”连接界面的坚固强度是其发挥稳定的决定因素。老年患者骨质多为疏松状态,由于骨矿物质密度降低,骨小梁吸收、骨皮质变薄等特点,造成“螺钉-骨质”界面结合强度下降,螺钉极易发生松动、拔出,使内固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退行性脊柱侧凸(DS)行短节段减压融合术后疗效及发生邻椎病(ASD)可能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优化临床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我院脊柱科共收治的退行性脊柱侧凸并行短节段减压融合术的患者37例。比较术前和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价术后临床疗效。根据末次随访时是否出现邻椎
目的:比较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EOLP)和颈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Laminectomy and Lateral Mass Screw Fixation,LMSF)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矢状位参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单、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用于治疗腰椎双节段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5月63例分别行腰椎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UPSF)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BPSF)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UPSF组有31例,其融合方式中有16例行椎间融合,8例行后外侧融合,7例行椎间融合合并后外侧融合;BPSF组有32例融合方式均为椎间融合。采用VAS疼痛评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