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Kinase-3, RIPK3or RIP3)参与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或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s)介导的细胞坏死信号通路,有文章报道RIP3在细胞凋亡中也起到调控作用。研究表明,RIP3介导的细胞坏死在胰腺炎等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对于RIP3表达调控机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至今为止关于RIP3的调控机理研究尚未报道。因此,本课题旨在研究RIP3转录调控机制,鉴定核心启动子区域并对其调控机制做进一步研究。研究方法:(1)通过检测细胞活力检测不同结肠癌细胞系对TNF-α诱导的细胞坏死敏感性;(2)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不同结肠癌细胞系中RIP3的表达水平;(3)利用荧光素酶双报告基因系统对RIP3启动子区域进行活性分析;(4)利用过表达系统在293T细胞中验证转录因子Sp1蛋白对RIP3启动子活性的影响;(5)利用RNAi技术在293T细胞中验证转录因子Sp1蛋白对RIP3启动子活性的影响;(6)利用EMSA实验验证Sp1与RIP3启动子区域的相互作用;(7)通过检测细胞活力检测稳定表达Sp1-shRNA的HT-29细胞系对TNF-α诱导的细胞坏死的敏感性;(8)利用BSP方法检测RIP3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研究结果:(1)不同结肠癌细胞系对TNF-α诱导的细胞坏死的敏感性不同。诱导不同结肠癌细胞系发生TNF-α诱导的细胞坏死,通过检测细胞活力发现不同细胞系对TNF-α诱导的细胞坏死的敏感性不同。(2)不同结肠癌细胞中RIP3的表达水平有差异。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发现对TNF-α诱导的细胞坏死敏感性与结肠癌细胞中RIP3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3)RIP3启动子关键区域集中在5’非翻译区(5’-non-translated region,5’UTR)区域以及5’UTR上游19个碱基片段。通过构建含有RIP3启动子区域不同长度片段的重组质粒,在293T细胞中进行荧光素双报告基因系统的检测发现RIP3启动子活性关键区域包含RIP3基因的5’UTR以及5’UTR上游19个碱基片段。(4)转录因子Sp1结合位点对RIP3启动子活性起到关键调控作用。通过对包含RIP3基因的5’UTR以及5’UTR上游19个碱基片段序列分析,发现该段序列含有三个Sp1结合位点,通过对这三个Sp1结合位点进行突变,发现第二个Sp1结合位点对RIP3启动子活性调控起到关键作用。(5)Sp1调控RIP3启动子活性。在293T细胞中过表达Sp1可以促进RIP3启动子活性,转染针对Sp1的siRNA降低Sp1的表达后,RIP3基因的转录活性降低。(6)Sp1结合到RIP3启动子区域。EMSA以及CHIP实验显示Sp1与RIP3的启动子区域相互结合,而且这种结合可以被Sp1抗体竞争性抑制;(7)低表达Sp1的HT-29细胞对TNF-α诱导的细胞坏死敏感性降低。实验发现表达Sp1-shRNA的HT-29细胞系对TNF-α诱导的细胞坏死敏感性降低。(8)在不表达RIP3的结肠癌细胞HCT-116中,反式作用因子Sp1结合位点发生甲基化,抑制RIP3的转录。对RIP3启动子区域进行亚硫酸氢盐修饰后,然后进行测序发现在不表达RIP3的结肠癌细胞HCT-116中,RIP3启动子区域高度甲基化。结论:我们首次报道了RIP3的转录调控机理,发现Sp1在结肠癌细胞中调控RIP3基因的转录进而影响其对TNF-α诱导的细胞坏死的敏感性。在一些不表达RIP3的结肠癌细胞系中,RIP3启动子区域发生甲基化,从而抑制了RIP3基因的表达。本实验结果提示在临床治疗相关疾病中,可以通过靶向RIP3启动子区域的Sp1结合位点或甲基化位点,研发特异性药物调控RIP3的表达,进而缓解疾病症状并达到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