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轭受体和螺环结构的无掺杂空穴传输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fx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是以钙钛矿型的有机-无机金属卤化物半导体材料作为吸光层的一种新兴的太阳能电池,由于其具有制作成本低、吸光性能好、光电转换效率(PCE)高等优势,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关注,成为近些年来光电领域的研究热点。空穴传输材料(HTM)作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具有提取和传输光激发产生的空穴、抑制电子和空穴复合、保护钙钛矿层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地提升电池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近些年来,有机小分子空穴传输材料由于其结构易调控、合成简便、溶解性好、器件性能普遍优异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目前,包括明星分子2,2′,7,7′-四[N,N-二(4-甲氧基苯基)氨基]-9,9′-螺二芴(spiro-OMe TAD)在内的许多小分子空穴传输材料都取得了优异的光电性能,但这些小分子空穴传输材料绝大多数在使用时都需要加入掺杂剂来提高其空穴迁移率。然而,亲水性掺杂剂的使用不仅会带来繁琐的掺杂过程,还会加速环境中湿气和氧对钙钛矿层的侵蚀,严重影响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的稳定性。因此,无掺杂有机小分子空穴传输材料的设计合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论文从提升空穴传输材料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和空穴迁移率的角度出发,分别从分子的核心结构和外围供体单元两个方面入手,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基于共轭受体的D-A-D型无掺杂空穴传输材料和具有不同供体单元的螺环型无掺杂空穴传输材料。首先测试了空穴传输材料的光物理性能、电化学性能、热稳定性、成膜性和空穴迁移率等基本性质,然后将空穴传输材料应用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对电池器件的光电性能和稳定性进行了测定。通过一系列表征实验,系统探究了空穴传输材料的分子结构和器件效率之间的关系。具体的研究内容概述如下:在第二章中,引入四环稠合的二噻吩并[3′,2′:3,4;2″,3″:5,6]苯并[1,2-c][1,2,5]-硫族二唑(DTBX,X为O、S和Se)受体基团作为空穴传输材料的核心结构,以4,4′-二甲氧基三苯胺为末端供体单元,设计合成了三种含有不同硫族元素原子的基于共轭受体的D-A-D型无掺杂空穴传输材料(DTBF、DTBT和DTBS),其中DTBF的核心受体结构为二噻吩并苯并呋咱,DTBT的核心受体结构为二噻吩并苯并噻二唑,DTBS的核心受体结构为二噻吩并苯并硒二唑。通过一系列表征实验,系统研究了材料的光物理性能、电化学性质以及光伏性能,并由此来探究核心受体单元内的硫族元素原子的变化对D-A-D型空穴传输材料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含硒的无掺杂空穴传输材料DTBS的HOMO能级、热稳定性、成膜性和空穴迁移率均优于DTBF和DTBT,因此基于DTBS的电池器件在这三种新型空穴传输材料中表现出最高的光伏性能,PCE为15.09%。此外,基于DTBS的器件还表现出良好的器件稳定性。这项研究不仅表明DTBS在构建低成本、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应用中的巨大潜力,还为未来开发高效的空穴传输材料提供了合理的设计原则。论文的第三章进一步引入了吸电子性较强的共轭受体单元,即异靛蓝结构和二苯并萘啶二酮衍生物结构,同样以4,4′-二甲氧基三苯胺为末端供体结构,设计合成了三种D-A-D结构的无掺杂型小分子传输材料(IID-TPA、OO-DBND-TPA和NO-DBND-TPA),并将其应用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通过一系列表征实验系统探讨了同分异构现象以及不同侧链基团对空穴传输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二苯并萘啶二酮衍生物为核心、带有两个烷氧基链的OO-DBND-TPA在三种新分子中表现出最低的HOMO能级、最好的成膜性和最高的空穴迁移率,将其用于电池器件后获得了13.76%的最高PCE。带有异靛蓝核心结构的IID-TPA获得的最高器件效率仅为9.80%;以二苯并萘啶二酮衍生物为核心、带有一个N烷基链和一个烷氧基链的NO-DBND-TPA分子用于PSCs后取得了12.05%的最优效率。这项研究表明同分异构分子由于其构型的不同使得分子的性能具有较大的差异,具有更好的平面性的OO-DBND-TPA分子获得了更好的光电性能。另外,两个对称的烷氧基侧链基团相比于一个N烷基链和一个烷氧基侧链更有助于提升空穴传输材料的性能。在第四章中,从分子供体结构的设计入手,以低成本、高效率的螺[芴-9,9′-氧杂蒽](SFX)结构为核心部分,引入两种具有不同平面性的供体结构,即甲氧基二苯胺取代的二苯胺(MDDPA)和甲氧基二苯胺取代的咔唑(MDCZ)作为末端供体单元,设计合成了三种带有不同供体单元的基于SFX螺环结构的无掺杂空穴传输材料(SFX-2DPA、SFX-2CZ和SFX-4CZ)。通过一系列表征实验,系统地研究了三种分子的光学、热学、电化学和光物理性质以及光伏特性。结果表明,SFX-2CZ比SFX-2DPA和SFX-4CZ具有更高的空穴迁移率和更有效的空穴提取能力。在无掺杂的情况下,基于SFX-2CZ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PCE高达15.83%,高于同等条件下的基于SFX-2DPA(14.25%)和SFX-4CZ(12.19%)的电池器件,并且可以和基于掺杂的spiro-OMe TAD的电池器件(17.35%)相媲美。这项工作不仅为高效无掺杂HTMs提供了合理的设计原则,而且探究通过修饰供体单元来获取无掺杂HTMs的可行性。论文的第五章在上一章的基础上,将氟原子引入到了SFX-2CZ的MDCZ供体结构上,设计合成了含有氟化供体的无掺杂空穴传输材料SFX-2m FCZ。同时还将氟原子引入到了二苯胺供体结构上,以SFX螺环结构为核心,合成了另外两种带有氟化供体的无掺杂空穴传输材料SFX-2m F和SFX-4m F。通过光物理测试、电化学测试、热稳定性测试初步探究了在供体上引入氟原子后对空穴传输材料的光物理性能、电化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供体单元引入氟原子后可以有效拓宽分子的光学带隙、降低分子的HOMO能级、提升分子热稳定性,有助于提升材料的光电性能。这项研究为无掺杂空穴传输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论文分别从分子核心结构和分子末端供体基团入手,设计合成了多种无掺杂型空穴传输材料。通过一系列表征实验和器件测试探究了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同时取得了良好的光电转换效率和器件稳定性。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将会对新型无掺杂空穴传输材料的设计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其他文献
我国水域面积辽阔,近岸浅水水域的探测一直有着较大需求,对水域经济、航运业、灾害预防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对浅水水域进行探测的方法有限,尤其是一些地理位置复杂的浅水水域,人工作业方式或无人船的投放与回收都不是很便利,同时其它探测方法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探究一种既能适用于一般浅水水域,也能适用于地理位置特殊的浅水水域探测工具,本文参与了一种集垂直起降、水面航行于一体的多旋翼水面
挤压模具结构复杂,在高温、高压、高摩擦的恶劣工作环境下,极易出现局部危险位置的疲劳断裂失效。同时,模具设计及制造耗资耗时,模具寿命的不确定性也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生产进度和成本。现在已经有很多针对不同机械零部件失效形式的寿命预测方法,但是对于铝型材挤压模具寿命预测模型的研究不多。伴随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有限元仿真技术在铝型材挤压生产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目前的仿真技术在模具方面的应用主要局限于
AlGaN/GaN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HEMT)是现代微波电路的重要器件,AlGaN/GaN HEMT电容模型对准确预测处于微波和毫米波的模拟/数字芯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目前已有多种AlGaN/GaN HEMT电容模型的建模方法,但是对影响本征电容的物理因素还可以深入探讨,当器件工作在较大的栅极偏置下,势垒层的寄生沟道载流子对本
环氧化物的阴离子开环聚合因效率高、易于操作、分子量和结构可控、分子量分布窄等特点,成为脂肪族聚醚实验室制备和工业生产中最常用的方法。扩大引发剂的范围是丰富聚醚结构和性能的关键策略。本文以酚类化合物代替传统醇类化合物为引发剂,以无金属路易斯酸碱对为催化剂,在室温、本体条件下实施环氧化物的阴离子开环聚合,系统地探究了引发剂的酸性和催化组分的碱性对聚合反应过程的影响。此外,利用催化剂活性的可调节性,在特
无线电能传输相比传统导线电能传输,具有安全性、灵活性和耐用性等特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无线电能传输多应用在小功率近距离传输场合,在中功率远距离多介质应用场景的研究较少,且针对无线充电系统自动调谐同时实现稳压输出存在技术空白。本文以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系统设计及其控制策略为研究对象,针对系统的能量传输特性、硬件电路系统和软件控制策略进行重点研究,设计出可应对各种复杂工况
当前,深度神经网络模型通常由大规模数据驱动,模型训练需要海量的标签数据样本。模型只能识别训练集里出现过的样本类别,无法对训练集里未出现的新颖类进行准确地识别和预测。零样本学习提出的目的是建立能识别训练集里未出现的新颖类的图像识别模型,这使得零样本学习逐渐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在最近的研究中,生成式零样本学习利用生成网络结合类的语义特征为新颖类合成视觉特征,提高了模型对未见类的识别能力。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症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其患病率和死亡率正在逐年上升。然而,常用的降糖药虽能在短时间内控制血糖,但存在酮症酸中毒、低血糖、胃肠道反应、心力衰竭等副作用。因此,从食源性天然动植物资源中开发成本低、安全性高的生物活性成分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尤为重要。羊栖菜是一种可食用的经济海藻,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并已在浙江沿海实现大规模的栽培。多糖是羊栖菜的主要活
能源是关乎中国乃至世界未来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关键之一,大力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深入推进能源技术革新意义重大。聚光式太阳能热发电作为一种效率较高的发电技术已被多国重点发展,然而在太阳能光热发电的传储热系统中,仍然存在着熔盐传储热介质比热容偏低的问题,这既影响了传热的效率,同时也增大了蓄热成本。为此目前众多研究已经通过实验和一些理论证明在硝酸熔盐中加入纳米颗粒能有效提高比热容,但比热容提高的机理尚不明确。
金樱子(Rosa laevigata Michx.),属于蔷薇科植物,广泛地分布于中国东部、中部、南部和西南部地区,是一种具有极高食药价值的浆果,富含多糖等功效因子。本文以金樱子果肉为原料,对金樱子果肉多糖(PPRLMF-2)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生物活性(如抗氧化、巨噬细胞免疫调节、极化调节和抑制其泡沫化等)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同时,通过硒化修饰成功制备出硒化金樱子果肉多糖(Se-PP
粤港澳大湾区自提出后内涵就十分丰富,不仅涵盖国家战略、体制机制的含义,也具有区域一体化的指向。结合相关文献的研究,本文将粤港澳大湾区界定于引领中国城镇化发展新阶段,空间资源最丰富、空间发展最活跃、空间格局最特殊的城市群区域。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参与全球竞合的重要空间载体,多核心的世界级湾区正快速成长;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地理环境、行政体制等方面独特性明显。由此引发如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