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补肾生血法对30例慢性髓劳病患者治疗6个月,通过外周血象、中医证候积分等数据的疗前、疗后对比,观察补肾生血法治疗慢性髓劳病的临床疗效及疗前疗后骨髓中Kv1.3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性变化,并与10位志愿者组成的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以了解慢性髓劳病患者Kv1.3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性。探讨Kv1.3mRNA表达水平变化与慢性髓劳病发病机制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从而推测补肾生血法治疗慢性髓劳病可能存在的的疗效机理。方法:①选择30位已确诊的慢性髓劳病患者为治疗组,采用补肾生血法对这些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治疗,观察并记录这些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外周血象等在治疗前后的变化;②采集这些患者用补肾生血法治疗前后的骨髓,采用RT-PCR法检测骨髓液中Kv1.3mRNA表达水平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①患者经补肾生血法治疗的临床有效率为80.0%,患者经补肾生血法治疗六个月后症状均有明显好转,中医证候积分较疗前也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患者外周血血象各项指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患者骨髓中Kv1.3mRNA表达水平在经过补肾生血法治疗六个月后,表达水平明显上升,但仍低于健康对照组骨髓中Kv1.3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补肾生血法对于慢性髓劳病的临床治疗具有肯定意义,无论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中医证候、还是提高外周血象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②慢性髓劳患者Kv1.3mRNA表达水平的低表达状态可能与慢性髓劳的病机存在某种关系。③补肾生血法可能通过调节Kv1.3mRNA表达水平而调节整合素介导的造血微环境损伤,从而提高骨髓造血能力,促进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最终达到治疗慢性髓劳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