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苜蓿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最优良最重要的豆科牧草。1972年,美国学者Saunders等首先从愈伤组织上获得了再生植株。随后,国内外学者也先后通过细胞和组织培养获得了再生植株,使这一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苜蓿转基因在受体系统的建立,转化技术的研究和重要的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方面都取得重大进展。 用转基因植物生产疫苗新思路的提出,促成了转基因植物疫苗研究的兴起,使廉价疫苗的生产成为可能。转基因植物疫苗与常规疫苗和其他新技术疫苗相比,具有许多不可比拟的优势。转基因植物疫苗的研究已经证实异源的抗原蛋白能够在植物细胞中表达,而且植物表达的抗原蛋白能够引起动物和人的免疫反应。这说明利用植物生产疫苗是可行的。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建立苜蓿组织培养高频再生体系,并将猪轮状病毒VP7基因转入紫花苜蓿中,得到稳定表达的转基因苜蓿,为建立VP7苜蓿反应器奠定基础。 本试验以公农一号、公农二号、紫花苜蓿、美国苜蓿王、草原一号5个品种成熟种子萌发的子叶及下胚轴为受体材料,用不同类型的培养基对其子叶及下胚轴进行诱导,研究以子叶及下胚轴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最佳灭菌条件为70%酒精振荡3~5分钟,然后放入0.1%升汞振荡10分钟;苜蓿无菌苗的子叶和下胚轴均是诱导愈伤组织的理想外植体;不同的苜蓿品种均可诱导出愈伤组织,诱导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基因型、培养基种类、激素浓度等。对于不同基因型的苜蓿愈伤组织的诱导而言,改良的SH培养基诱导效果优于MS培养基,B5培养基诱导效果较差,其中改良的SH培养基的胚性愈伤诱导率最高,并且愈伤组织表现良好的胚性;对于不同基因型苜蓿2,4-D浓度为2mg/l时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均较高;同时实验还证明,在以蔗糖为诱导培养基碳源时,不同苜蓿基因型间基本无差异,均以30g/l蔗糖作碳源时诱导效果较好,继代时蔗糖浓度采用30g/l较适宜;且胚性愈伤组织状态较好,适合于长期继代。苜蓿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为:NAA1.0 mg/L+KT1.0mg/L,分化率达85.1%;生根时蔗糖浓度采用10g/l较适宜。本试验建立了苜蓿的遗传转化受体系统,摸索出不同苜蓿品种愈伤组织诱导、继代、植株分化以及生根的有效方法,为苜蓿的遗传转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VP7基因导入公农一号中,研究农杆菌转化系统的条件,对不同类型的菌株、不同的侵染时间、不同的菌液的浓度以及不同的预培养、共培养时间等条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苜蓿愈伤组织对Kanamycin的敏感浓度为50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