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者的文学创作期待视野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wujie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文学批评出现了的对读者和阅读过程前所未有的关注。评论家针对读者和阅读过程分别提出自己的观点,由此出现一系列的道德的,哲学的,心理的和修辞方面的读者反应分析。由尧斯提出的读者的期待视野是这些读者反应理论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篇论文将注意力投向一类特殊的读者——作者,研究他们的阅读活动对于创作的影响,并分析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的多重身份。参照尧斯的读者的期待视野概念本文试提出作者的创作期待视野的存在。本篇论文旨在:一,分析创作期待视野的构建以及在写作过程中根据作者不同身份而表现出的不同状态和作用,并讨论文学创新作为与期待视野和作品效果紧相联系的一个评价标准;二,联系相关的读者批评理论提出对文学作为作者、作品和读者的统一整体的认识。本文认为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他在写作过程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心理活动和创新能力决定了作者的创作期待视野。作者的创作期待视野是带动作者,作品和读者这一文学统一整体实现交互作用并不断螺旋式上升的中心轴。
其他文献
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德(Zadeh)提出了模糊理论,并把它引入到了语言学研究领域。从此,语言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了语言的模糊性研究。模糊限制语作为模糊语的一部分,被认
近年来,学术论文的语类研究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引言”作为学术论文中尤为重要的部分,众多学者已经建立了学术论文“引言”部分的语类结构模式。但鲜少有学者对不同语言
上世纪西方翻译理论发展迅速,到19世纪50年代,翻译已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而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语言现象。在1970到1977年之间,伊塔马·伊文一佐哈尔出版了一系列论文,其中最为著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跳出了语言学研究的藩篱。社会文化因素对翻译的操纵引起众多翻译学者的关注,翻译研究的“操纵学派”应运而生。该学派的代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