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转化与TGF-β1/p38MAPK通路的关系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o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病因。既往对DKD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肾小球病变,现发现在DKD中,肾小管间质受损在其发病机制中也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少文献报道糖尿病患者的肾小管间质损害甚至早于肾小球[1-3],且发现肾小管间质损害的严重程度对肾功能的影响与预后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DKD发生肾间质纤维化的始动因素和重要原因。研究发现,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非常强的致纤维化因子,在肾脏中含量最丰富,通过促进系膜细胞肥大和细胞外基质积聚,以此降低肾小球滤过率,最后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而且研究发现高糖环境通过增强氧化应激而诱导TGF-β1表达。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 MAPK)是MAPK家族的一个亚族,研究发现两者在DKD的致纤维化中关系密切。不少研究发现,TGF-β1与p38MAPK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一方面,TGF-β1通过增强p38MAPK的活性发挥其生物作用,另一方面,p38MAPK通过促进TGF-β1的生成而影响DKD进程,且有关文献报道p38MAPK可能为TGF-β1下游的一个因子,因而探讨p38MAPK与TGF-β1在DKD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通过高糖诱导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发生EMT,并探讨这一过程中TGF-β1/p38MAPK两者的关系,为防治DKD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目的:1.在高糖诱导下,肾小管上皮细胞是否向间充质转化。2.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间充质转化时与TGF-β1/p38MAPK通路的关系。方法:1.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及记录在正常对照组(5.5mmol/L葡萄糖)、甘露醇对照组(5.5mmol/L葡萄糖+24.5mmol/L甘露醇)、30mmol/L高糖组(30mmol/L葡萄糖)及50mmol/L高糖组(50mmol/L葡萄糖)肾小管上皮细胞形态变化。在50mmol/L高糖培养基下,给予p38MAPK抑制剂、TGF-β1中和抗体处理后,观察H组(50mmol/L葡萄糖+等量无菌PBS磷酸缓冲液+DMSO)、HP组(50mmol/L葡萄糖+p38 MAPK抑制剂+等量无菌PBS磷酸缓冲液)、HT组(50mmol/L葡萄糖+TGF-β1中和抗体+等体积的DMSO)及HPT组(50mmol/L葡萄糖+p38 MAPK抑制剂+TGF-β1中和抗体)细胞的形态改变。2.应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检测不同浓度葡萄糖及TGF-β1中和抗体的细胞增殖率。3.应用蛋白印迹及免疫荧光法,检测正常对照组、甘露醇对照组、30mmol/L高糖组、50mmol/L高糖组、H组、HP组、HT组及HPT组48h时间点,E-钙粘素蛋白(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因子-β1(TGF-β1)及p-p38MAPK/p38MAPK蛋白表达变化。结果:1.0h和24h时细胞似铺路石状排列;48h时,高葡萄糖组的细胞排列紊乱,典型鹅卵石样排列消失,变成梭形及不规则形状。H组、HP组、HT组及HPT组细胞由典型鹅卵石样排列消失,变成梭形及不规则形状,但是HPT组较H组、HP组及HT组相比细胞部分排列紊乱,形态有所缓解。2.24h及48h时,同正常对照组比,高糖组细胞的增殖率显著增加。TGF-β1中和抗体处理后,高糖诱导的细胞增殖受抑,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浓度梯度依赖作用。3.蛋白印迹及免疫荧光结果均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E-cadherin蛋白减少,α-SMA、TGF-β1及p-p38MAPK表达均增加,且有统计学意义。蛋白印迹及免疫荧光结果均表明,与H组比较,HP组、HT组及HPT组E-cadherin蛋白表达增加,α-SMA蛋白和p-p38MAPK蛋白表达减少;与H组比较,HP组TGF-β1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HT组、HPT组TGF-β1蛋白表达减少,上述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在高糖刺激下发生EMT,TGF-β1及p38MAPK参与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EMT过程。2.高糖环境下,TGF-β1中和抗体及p38MAPK抑制剂可缓解高糖诱导的EMT过程;TGF-β1中和抗体联合p38MAPK抑制剂可进一步延缓EMT过程。3.p38MAPK可能为TGF-β1的下游因子。
其他文献
学位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结合常规超声心动图评价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CLBBB)患者的左心室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孤立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35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狭窄率小于50%,依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两组:A组患者(EF≥50%)18例,其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范围在32~6
目的:通过分析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肥胖儿童患者体内维生素D的水平,探究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与肥胖及维生素D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84例。对这184例患儿进行分组,实验组为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84例,对照组为普通呼吸道感染儿童患者100例。(1)以实验组及对照组为对象,采用单因素x~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研究背景胶质瘤占颅脑内肿瘤的40%~50%,是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根据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世界卫生组织)的分型,胶质瘤分为I、II、III、IV四种类型,其中IV型恶性程度最高又叫胶质母细胞瘤。胶质瘤的确切病因现在还不明确,其主要特点是侵袭性强和浸润性生长,传统的手术治疗和放化疗对胶质瘤的治疗效果有限,患者预后差。MOB蛋白家族是Hippo信号通路的重要组成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手术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相关特征、术后辅助治疗及复发情况,分析影响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手术后复发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2.08.01至2015.06.01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因卵巢囊肿行保守手术且术后病理确诊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的一般临床、术中情况及随访资料。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既往各类型子宫内膜异
目的:分析探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的临床及内镜下表现、治疗及转归等,以期提高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应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病案检索系统,检索本院于2008年01月到2018年12月收治的胃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收治胃MALT淋巴瘤病例19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4年收治的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早期宫颈癌患者宫旁转移的相关因素,从而为早期宫颈癌缩小手术范围的可能性奠定基础,以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8年4年间在我院诊治的168例IA2-IB1期宫颈癌患者(行广泛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收集患者的年龄、肿瘤直径、影像学检查、肿瘤分期、SCC数值、术后病理(病理类型、肌层浸
背景:结节性硬化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神经皮肤综合征,好发于儿童,常可引起多器官或系统内的肿瘤,包括皮肤口鼻三角区皮脂腺瘤、视网膜胶质瘤、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心脏横纹肌瘤和肺淋巴管肌瘤病等。该病患者常可见9号染色体上TSC1或16号染色体上TSC2的突变,分别导致hamartin或tuberin的功能障碍。这两种蛋白可形成复合物,调节mTOR的活性,因此TSC1或TSC2的突变可导致mTOR活
痛风性关节炎是由嘌呤类物质代谢紊乱,血尿酸水平持续增高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在体内所引发的一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8.28岁。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率显著升高,预计在2020年中国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数量将超过1亿,目前痛风性关节炎已然成为我国第二大代谢类疾病。中药复方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方面有着明显的疗效,受到历代医家推崇,给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带来了福音。目的:利用文献研
目的通过检测比较研究对象母血、脐血以及胎盘组织的vWF(von Willebrand factor,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cp(von Willebrand factor cleaving protease,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含量及表达,比较不同分组研究对象vWF、vWF-cp含量差异与关系,结合血小板参数及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