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卫风·氓》女性形象——文体学角度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g19841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诗经·卫风·氓》中的文体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聚焦于概念功能和语篇功能的体现样式,旨在重塑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和考证女性当时的社会地位。   本文属于定性描述性研究,分析重点在于概念功能中的及物系统和语篇功能中的衔接系统。研究发现主要有:及物性分析着重于诗歌中涉及两个主要人物的不同过程类别。诗歌第一部分的及物性模式体现了女主人翁的个性特点:单纯真诚,直接向爱人表达自己的爱慕和喜欢;敏感细腻,为爱而笑为爱而哭;感情丰富,希望追求自己的真爱,而男主人翁氓却是精打细算,积极主动的形象。在氓步步为营的追求过程中,女主人翁始终是由氓左右其情感和行为的。在第二部分中,及物模式中出现的前景化现象暗含了社会对两性评价的偏见(女性只是植物,仅可供观赏,或者只是生育工具),同时也预示着爱情的下坡,婚姻的变质。第三部分及物性模式刻画了一个有原则的女性形象:当没有爱情的时候,她决然放弃所有,同时也描述了她对现状的绝望和离去的决绝。接着本文转向对衔接系统的研究,两个主人翁的指代系统和词汇衔接(感叹词)不仅仅产生衔接效果,同时也产生了其他的文体效应:第一,氓的指代系统中采用通用词和第二人称代词产生了画面切换的效果,妇女倾诉的对象不断从读者和丈夫之间切换;第二,两个主人翁的指代系统中采用通用词让故事的更具真实性,因此获取了读者对妇女遭遇的同情,同时通用词扩大了指代范围,让故事的遭遇扩大到读者和所有的人,这说明这样的遭遇是当时所有女性都在经历着的,而不是个案;第三,感叹词的衔接方式勾画出了妇女感情的变化曲线。   语言功能与社会文化背景的相互作用刻画了一个追求自由,崇尚爱情的女子。同时本文进一步研究诗经时代的女性地位:她们在父系社会里深受婚姻和爱情枷锁的压迫。
其他文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工作者认识到翻译作品价值的最终实现有赖于译文读者对译作的接受。从这一角度来看,译文读者在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日语中,使动表达可以分为「へさせる」句,词汇使动句以及以「へてもりろ」和「へとろにする」的形式表示的使动句。本论文以「へさせる」句,特别是无生命使动者的使动句为
学位
说到道文化。中国虽然不像日本那样应用广泛,但根据资料显示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对“道”的关注可谓由来已久。早在殷周时代的金文里,我们就已经可以看到“道”字的雏形。在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