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AP-XPS与NAP-STM对CO2和CO在金属氧化物界面活化的原位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_fly_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固-气界面反应是多相催化反应中的典型研究方向,金属/载体间相互作用赋予了催化剂独特的催化性质,因此引起了研究人员探索其内在反应机制、活性位点的兴趣。然而,界面反应中的分子吸附、活化和产物脱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仅对反应前后的催化剂状态加以研究并不能直接探测反应过程中的“黑匣子”。因此,辅以原位表征技术,研究人员能有效探测反应过程中的表/界面形貌和电子态结构信息变化。同时,考虑到界面位点具备表面受限的特点,构建模型催化剂能有效探索界面效应在实际催化过程中引起的表面变化。本研究论文通过在氧化物载体、金属单晶上负载Pt、Bi、Au构建双金属和金属/氧化物模型催化剂体系,并结合近常压X射线光电子能谱(Near Ambient Pressure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NAP-XPS)和近常压扫描隧道显微镜(Near Ambient Pressure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NAP-STM)等手段研究了CO2等小分子在模型催化剂表面的活化和氧化还原过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Pt/Ti O2表面CO2加氢反应的机制探索。我们利用电子束蒸发源(Electron-Beam Evaporator)在Ti O2(101)表面沉积约0.5单层(monolayer,ML)的Pt纳米颗粒。利用同步辐射NAP-XPS、实验室光源NAP-XPS和质谱(Mass Spectroscopy,MS)研究了Pt/Ti O2表面在不同比例的CO2和H2的混合气氛中的表面化学态和气相产物信息。结果表明Pt/Ti O2表面本身就具备活化CO2的能力,同时适量氢气的引入(CO2:H2=2:1)能进一步促进这种活化,继续引入氢气则有助于中间物种的转化。结合MS,产物中出现的CO和H2O说明Pt/Ti O2表面发生了逆水气变换反应。此外,加大反应气体的压力能看到产物中CH4的选择性得到了提高,根据对Pt/Ti O2表面中间产物进行XPS定量分析,我们认为CH4的产生是先通过CO2的活化和吸附,形成CO2δ-物种,随后CO2δ-物种加氢生成HCOO-,HCOO-受热分解后生成CO和OH,CO逐步加氢生成CHO、CH4等物种。(2)Bi/Cu(111)界面协同效应促进CO2活化过程的机制研究。我们利用NAP-XPS及NAP-STM联合表征了几种不同Bi/Cu(111)界面与CO2相互作用时的形貌和电子态结构信息。结果表明:少量Bi的引入会与Cu(111)界面发生电荷转移,这种独特的界面效应会导致表面活化CO2分子的催化活性大幅提高,与纯Cu(111)面对比,表面的氧化程度显著提升,同时出现大量的Cu+。继续增大Bi的含量会导致这一电荷转移现象消失。我们进一步研究了Bi/Cu(111)界面在CO2活化过程中的形貌变化,发现吸附O主要以Bi-Ox-Cu的形式存在于Bi/Cu界面之间。密度泛函计算(Density Functional Calculation,DFT)技术也证明了吸附O进入到Bi-Cu界面使得整体结构在热力学上更加稳定。根据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了吸附O在Cu(111)表面的迁移机制:当CO2解离后的吸附O原子迁移至Bi-Cu界面后,表面的活性位点得以暴露出来,从而能吸附活化下一个CO2分子。(3)CO氧化反应在Au-Bi/Si O2界面的原位研究。我们利用NAP-XPS手段分别探索了Au/Si O2,Bi/Si O2和Au-Bi/Si O2界面的CO氧化反应活性。结果表明:Au/Si O2表面的Au无法对吸附的O2分子解离,同时对CO分子不吸附,反应全程保持金属态。Au-Bi/Si O2表面的Au物种在引入0.1 mbar O2后被氧化,在CO气氛下的升温实验中逐渐回到Au~0,对氧化/还原气氛表现出敏感性。主要认为是引入的Bi原子将O2分子解离后传递给邻近的Au原子引起Au的结合能偏移,同时Bi与CO间的强相互作用使预氧化的表面能继续吸附CO分子,并且在一定温度下(473 K)吸附的CO与O原子结合,生成CO2产物。
其他文献
氚是核设施向环境排放的主要的放射性核素之一,在环境中主要以氚化水的形式存在,极易通过吸入、摄入和皮肤吸收等途径被人体吸收,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辐射危害。随着核能在我国能源格局中比重的持续增长和核科学与技术的迅猛发展,水中氚的监测是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和核设施周边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执行以来,环境中的氚在历经几个半衰期后,大部分已降低至天然本底水平,难以通过超低本底液闪烁计数器(探测
学位
钍基熔盐堆(TMSR)属于第四代新型核能系统,主要以氟化物共晶盐作为输运与冷却的载体,核燃料均匀溶解并分散于熔盐回路中,具有安全、经济、高效的特点。然而,熔盐回路的高温运行使燃料盐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这些变化使得熔盐体系拥有非常复杂的结构特征。因此,准确地获取燃料盐在运行回路中的微观结构特征,对于理解钍铀核素在不同熔盐体系环境下的物理化学行为非常重要。比如通过原位获取钍铀配位结构数据研究中子慢
学位
准确测量中子核反应截面对于基础核物理研究、先进核能应用以及核技术应用研究都至关重要。原子核结构和核反应模型中的很多重要信息可以直接从高分辨率的中子共振反应截面中获得。而目前核物理基础研究以及钍基核燃料循环等应用研究都表明,对于许多关键核素而言,中子核反应截面实验测量不够准确,有些甚至缺乏。因此,依托先进的中子源装置开展中子反应截面的实验测量,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相关核数据显得非常重要。由于钍基
学位
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聚合物材料,由于其可生物降解性、无毒性、结构刚性和生物相容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纳米纤维素纤维不仅保留了纤维素天然禀赋的优良物化性质,而且还展示出纳米材料的优秀特点。定量控制纳米纤维素纤维的形貌尺寸和结晶性质,可加深对其机理的理解以及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个更好的量化基础。探究作为Pickering乳化剂时,纳米纤维素纤维尺寸及浓度对乳化能力和乳液稳定性的影响,也可以拓宽其在各
学位
熔盐堆目前使用的结构合金为GH3535合金,其最高服役温度为704℃,而要实现高温制氢等高效率能源转换需要熔盐堆的运行温度达到800℃以上。目前市面上所有商用合金的性能都无法满足800℃以上熔盐堆的要求,最有潜力作为800℃熔盐堆结构合金的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联合研发的一种新型合金GH3539(Ni-(26-28)W-6Cr合金),该合金具有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和耐
学位
长期以来,癌症都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癌症传统治疗方法为手术、化疗及放疗等,新型的癌症治疗方法包括:激素治疗,光疗,纳米催化治疗和免疫治疗。纳米材料具有比表面积高,可生物功能化修饰,生物安全性高等优势,可以有效提高药物的利用效率,增强药物的靶向性,减少毒副作用,在改善各种癌症治疗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本论文针对纳米材料应用于肿瘤治疗的载体及疗效优化的需求,筛选了合适的聚合物载体尺寸,发
学位
长久以来,人们致力于在各种材料中获得在自然界中未观察到的非常规物理特性。其中,二维(2D)材料家族由于其超高的比表面积和特殊的维度尺寸限制而表现出各种独特的电学、光学以及其他在宏观同类材料中不存在的物理特性,并因此获得了极大的关注。与普遍的块体材料所带来的宏观效应不同,这些独特的物理特性往往依赖于二维材料所带来的决定性的界面属性。为了更好的利用这些界面属性,一个有前途的方向是对其界面进行进一步的人
学位
高分子材料由于其具有低密度、耐腐蚀性能等基本的优良性能被广泛的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然而大部分合成高分子材料正面临两个严重问题,即石油化工资源的日益枯竭和不能降解而导致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正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具有优良的延展性和热稳定性等优点,应用潜力巨大。高分子材料的性能与其加工方式和内部结构息息相关,同一种材料使用不
学位
为满足全球气候问题和碳达峰形势要求,汽车轻量化浪潮席卷全球。本课题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以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为指南,围绕东风柳汽"十四五"发展规划,开展某商用车驾驶室悬置铝合金支座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课题设定减重、性能、成本多目标,践行全面轻量化技术路线和方法,寻求最优轻量化解决方案。最大难点是既要保证性能不降低,又要实现重量和成本
会议
新课程标准承载着教育专家的智慧与先进理念,因而教师自觉以新课程标准为施教导向,科学提升数学教学的设计性、规范化以及品质性,努力为初中生打造高质量的课程环境。为了优化数学教学,教师深度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全面解读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实施要求,实践验证大单元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有力抓手,本文系统概述新课标下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应用价值,详细介绍新课标下数学大单元教学的有效方法。大单元教学开启了初中数学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