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JND模型的H.264算法及视频传输系统实现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buwanlebuxing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流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实时视频通信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今天,实时视频传输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指挥,安全监控,网络社交等多个领域[1]。与此同时,人们对视频的传输速度和视频的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在有限的带宽条件下流畅的传输高质量的视频图像,就必须采用高性能的硬件和高效的编码算法。H.264是适用于低码率视频传输的新一代视频压缩标准,它比以往的编码标准的编码效率都要高,编码质量也更好,网络适应性更强。本文首先对H.264编码标准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其中几个比较关键的编码技术,例如帧间预测、帧内预测、DCT变换和量化等,为本文后面将JND模型应用于H.264编码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本文介绍了人眼的亮度特性、空间频率敏感特性以及对比度掩蔽特性,然后根据Wei提出的应用于JPEG标准的JND模型,提出一种改进的应用于H.264标准的JND模型。本文JND模型的亮度自适应因子不是线性函数,而是抛物线,更加符合人眼的视觉特性,而且根据DCT系数的频率分量对宏块进行分类,计算出的对比度掩蔽因子更加准确,同时通过反复试验,对参考模型中的一些参数进行了修正,使模型适用于H.264的离散余弦变换。我们对JND模型的优劣进行了仿真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的JND模型性能良好。接着,本文将JND模型应用于H.264编码算法,利用模型计算得到JND阈值来去除DCT系数中的视觉冗余,实验结果表明,添加JND模型之后编码大约节省了6%的编码码率;同时我们还利用JND阈值对H.264编码图像宏块时使用的编码模式进行筛选,缩小了模式选择范围,降低了编码计算量,提高了编码效率。最后,本文利用虚拟机、FFMPEG、Jrtplib以及JND视觉模型搭建了一个仿真的实时视频传输系统,测试了系统的实时性;同时,利用大恒相机、FFMPEG、MFC、PC机实现了一个真实的实时视频传输系统,详细描述了系统软件的编写,并对软件的视频播放、视频保存、视频截图以及视频翻转等功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软件所有功能得到实现,系统运作正常。
其他文献
逆合成孔径雷达(Invers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SAR)与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成像原理相似,均利用大宽带信号实现距离向高分辨率,利用雷达与目标
三维目标体的表面重构及其可视化在环境、地质、医疗、航空等许多领域中都非常重要。比如在地质解释过程中,针对地下石油、砂体等矿产的识别及探测,三维目标体表面重构具有非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处理能力日新月异,这也给互联网、视频及电视广播领域带来了改革之风。作为信息的重要载体,视频技术也随之不断发展进步。视频编码一直是视频处理
矩阵运算是科学和工程中的基本数值计算,在通信系统中很多场合都需要这样的计算,如MIMO接收机,阵列信号处理等。工程应用中大都有实时性的要求,然而矩阵运算具有计算量大,实
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各种误差难以避免。这使得实际所得的阵列流形与采用理论解析公式计算的阵列流形差异很大,从而导致超分辨测向算法的性能恶化。阵列校正的主要目的正是抑
非合作解调数据的帧结构分析是信息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是信息获取领域的重要课题。非合作解调数据的帧结构分析以期获得对通信传输帧封装结构的最大理解,主要包括
分布式雷达组网技术是为了应对现代战场上电子干扰和反辐射导弹等“四大威胁”而形成的一种新的雷达体制,是伴随着现代军用电子设备向系统化发展的趋势而诞生的。组网后,网内
随着微电子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近些年也得到了迅速的普及,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中。从最早军事中的应用,到近些年来在智能家居
基于微波雷达的人体探测主要是利用人体运动形成的多普勒效应,实现对人体的检测、定位和跟踪,在现代城市战争、自然灾害救援、医疗监护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由于实际探
伴随着以太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万兆以太网技术已经变得成熟。再加上CPU的性能不断提高,PCI Express总线的带宽越来越宽。万兆以太网以网络适配器形式通过PCI Express总线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