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维目标体表面重构方法研究与实现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herma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维目标体的表面重构及其可视化在环境、地质、医疗、航空等许多领域中都非常重要。比如在地质解释过程中,针对地下石油、砂体等矿产的识别及探测,三维目标体表面重构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以地质研究领域中的三维地质体为例,对三维目标体表面的重构展开了研究。目前,针对该研究课题的主要解决方法可分两大类:一类是以标量形式表达目标体的方法,如商业软件petrel表达目标体的主要方法是以体透视的形式直接可视化地震数据体:另一类是以矢量形式表达目标体的方法,如用三角面近似表达目标体的表面。目前这些方法的主要思路是:首先,依次应用属性范围分析方法和人工选择种子点的种子点追踪方法将目标体的散点从三维地震数据中提取出来;然后,根据目标体散点,利用标量形式或者矢量表面形式表达目标体;最后还可以在三维环境下对目标体表面进行编辑等人机交互操作。在目前现有的解决方法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在进行目标体属性范围分析后,采用人工选择种子点的种子点追踪方法提取地质目标体散点,往往对地震数据和属性范围分析的准确度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当地震数据噪声多,属性范围分析不准确时,种子点追踪方法得出的目标体散点噪声含量较多,目标体轮廓不清晰,不易辨认,这将直接影响到目标体表面的重构效果;其次,因为各个研究领域中的数据一般会具有某些属于自己领域的特征和规律,在重构过程中,结合专家的经验进行人工操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三维环境下进行人机交互存在不好定位、不易操作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三维目标体表面重构及可视化方案,并将该方案应用到了地质解释工程项目中,得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针对第一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针对三维地质目标体的提取方案。在经过属性范围分析后,本方案先利用区域生长策略、空间密度分析和属性相似度分析三种方法计算目标体散点的可信度,再应用D-S证据理论方法把这三种方法得到的目标体散点的可信度进行融合,从而建立目标体散点的不确定性场,最后通过求等值面的方式,把目标体表面从这个场中提取出来。2、在实现人机交互前,需要对三维不确定性场进行可视化,方便用户观察、分析不确定性场,从而便捷地发现需要进行人机交互的区域。因此,针对不确定性场的可视化,本文采用可视化不确定性场中的一系列等值面来进行不确定性场的可视化。而针对在三维环境下进行人机交互不易操作的问题,本文采用在二维环境下实行人机交互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先将三维不确定性场数据做成对应的二维切片;再将需要进行人机交互的切片抽取出来,对该切片进行编辑、修改等人工操作;最后再把修改好的二维切片代替原来未修改的二维切片,从而得到理想的目标体表面。因此,本文提出了一套二维人机交互与不确定性可视化相结合的三维目标体可视化方案。3、在上述基础上,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三维目标体表面重构及可视化系统,并将该系统应用于地质解释工程项目中,得到了较理想的效果。
其他文献
LTE-A系统在数据速率、频谱效率、时延等方面具有比LTE系统更高的需求。为了达到LTE-A的性能要求,3GPP提出了多用户MIMO、多点协同、载波聚合和中继等增强型技术。其中,中继
当今社会,由于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对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像系统因为其直观性、可靠性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和普及。由于系统设备的物理局限性、传输介质的局限性和
多摄像头的智能化视频监控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研究领域。这样的系统综合性强,涉及到图像处理、通信技术、工业控制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本论文旨在构建一个多PTZ摄像头的
在多元化的大数据网络时代,人们构建了由通信结构、管理层、存储部件和计算机系统组成的存储区域网路(SAN)来解决网络中的大数据传输和存储的问题。但由于现有的网络中同时存
异步DS-CDMA通信方式拥有诸多优点使得很多通信系统采用这种通信方式。WCDMA移动通信系统本质上是一种异步DS-CDMA系统。当移动用户处于高速移动状态时,WCDMA通信系统缺乏快
在阵列信号处理中,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是普遍要考虑的任务并具有广泛的应用。依赖于数据的传统波束形成算法能维持感兴趣信号的幅度响应为1并抑制干扰。但是在实际应用场景中
在认知无线电网络中,时延业务是一类很普遍又很重要的业务类型。频谱切换技术作为认知网络中的关键技术,直接决定了传输业务的多项性能。与传统通信网络不同,主用户拥有对信
多源传感器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多源图像融合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技术作为多源图像融合领域的一个热点分支,在军事、医疗、监控、生物、勘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通信技术应用的不断普及,国内外移动用户和移动宽带用户数都在飞速增长,现有的网络已无法充分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由于当前通信物理层技术已无
逆合成孔径雷达(Invers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SAR)与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成像原理相似,均利用大宽带信号实现距离向高分辨率,利用雷达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