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黄斑前膜与糖尿病性黄斑前膜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的对比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az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特发性黄斑前膜与糖尿病性黄斑前膜黄斑区微结构及预后的对比研究目的:对比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macularepiretinal membrane,iERM)和糖尿病性黄斑前膜(diabet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dERM)基线及玻璃体切除手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前后的黄斑区微结构,评估二种黄斑前膜(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ERM)的手术预后。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7月于苏北人民医院眼科就诊并行PPV联合ERM、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剥除术的 iERM 及 dERM 患者 46 例(46 眼),其中,iERM组26例(26眼)、dERM组20例(20眼)。术后随访超过6个月,观察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中心凹内层视网膜结构异常(ectopic inner foveal layers,EIFL)分级、EIFL情况、EIFL厚度、椭圆体带(ellipsoidzone,EZ)分级、光感受器外节(photoreceptor outer segment,PROS)长度、视网膜内囊腔(intraretinal cysts,IC)情况;对基线时iERM组和dERM组黄斑区微结构、手术前后二组BCVA和黄斑区微结构的变化及二组手术的预后进行比较。结果:(1)基线:iERM 组术前 LogMAR BCVA 为 0.52(0.30,0.92),优于 dERM 组0.70(0.52,0.9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 82.00,P=0.081);iERM 组术前 CMT 显著高于dERM组(t=0.284,P=0.012);iERM组术前PROS长度显著大于dERM组(r=2.806,P=0.009);二组术前ERM的EIFL分级间有统计学差异(U=153.00,P=0.012),表现为iERM组出现EIFL的例数显著地多于dERM组(χ2=6.470,P=0.011)。(2)iERM组:iERM组术后BCVA较术前显著改善(Z=-3.187,P=0.001);术后CMT较术前显著降低(t=6.259,P<0.001);术后黄斑区形态较术前趋于恢复正常,术后EIFL分级较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U=144.00,P=0.001),表现为术后出现EIFL的眼数较术前显著减少(χ2=5.200,P=0.023);术后EIFL厚度较术前显著降低(U=67.00,P=0.040)。(3)dERM组:dERM组术后BCVA较术前显著改善(Z=-2.963,P=0.003);术后CMT较术前明显降低(t=4.235,P<0.001);术后黄斑区形态较术前趋于恢复正常,术后EIFL分级较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U=116.00,P=0.023);术后出现EIFL的眼数较术前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05,P=0.168)。(4)预后对比:iERM组术后BCVA显著优于dERM组(U=136.50,P=0.006);二组术后EZ完整性分级对比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71.00,P=0.031);iERM组CMT降低幅度显著地大于dERM组(U=157.00,P=0.022)。结论:(1)iERM与dERM均造成了黄斑区微结构不同程度的损害,但dERM更易出现视力损伤;(2)PPV联合ERM、ILM剥除术可以改善iERM与dERM患者的视力,CMT、EIFL分级亦可获得显著改善,但早期黄斑区外层微结构变化不明显;(3)PPV联合ERM、ILM剥除术后,iERM患眼的视力优于dERM,CMT降低幅度大于dERM,黄斑区EZ完整程度恢复也更快。第二部分特发性黄斑前膜与糖尿病性黄斑前膜黄斑区微循环的对比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对比iERM、dERM与正常对照组的黄斑区微循环状态及二组手术前后黄斑区微循环状态的不同,评估二种ERM的PPV手术预后。方法:收集2020年4月至2020年7月于苏北人民医院眼科就诊并行PPV联合ERM、ILM剥除术的iERM及dERM患者24例(24眼),其中,iERM组12例(12眼)、dERM组12例(12眼)。同时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7月于苏北人民医院眼科就诊并行PPV联合ERM、ILM剥除术的iERM患者的对侧健眼16例(16眼)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基线时iERM、dERM与对照组的黄斑区微循环状态,包括BCVA、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黄斑区血流密度(macularvascular density,MVD);术后随访超过3个月,观察手术前后二组BCVA和黄斑区微循环的变化,对二组手术的预后进行比较。结果:(1)基线:iERM组LogMAR BCV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dERM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iERM组小于dERM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1.000)。iERM组FAZ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01);dERM组也显著小于对照组(P=0.020);iERM组小于dERM组,但差异不显著(P=0.536)。iERM组总体浅层血流密度(superficial macular vascular density,SVD)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1.000);dERM组也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570);iERM组总体SVD高于dERM组,亦无明显差异(P=0.105)。iERM 组总体深层血流密度(deep macular vascular density,DV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dERM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8);iERM组低于dERM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448)。iERM组中心凹SV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dERM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6);iERM组中心凹SVD显著高于dERM组(P=0.007)。iERM组中心凹DV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8);dERM组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402);iERM组高于dERM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359)。iERM组旁中心凹SVD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1);dERM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4);iERM组高于dERM组,但无明显差异(P=0.760)。iERM组旁中心凹DV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dERM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9);iERM组低于dERM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913)。(2)iERM组:术后FAZ面积较术前增大,但二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34,P=0.182)。术后总体SVD较术前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t=1.431,P=0.180);术后总体DVD较术前明显增高(t=-4.216,P=0.001)。术后旁中心凹DVD较术前显著增高(t=-2.682,P=0.021)。(3)dERM组:术后FAZ面积较术前增大,但无显著差异(Z=-1.790,P=0.388)。术后总体SVD较术前增高,但无明显差异(t=-0.573,P=0.578);术后总体DVD较术前增高,但无统计学差异(t=-1.030,P=0.325)。(4)预后对比:iERM组术后FAZ面积小于dERM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45.000,P=0.128)。iERM组术后总体SVD低于dERM组,但无统计学差异(t=-0.578,P=0.569);iERM组术后总体DVD与dERM组相比无明显差异(t=0.285,P=0.778)。结论:(1)iERM与dERM都会对黄斑区微循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造成FAZ面积减小、中心凹MVD增高、旁中心凹MVD降低;(2)PPV联合ERM、ILM剥除术可以改善iERM患者术后DVD,而对FAZ面积、SVD的改善不明显;(3)PPV联合ERM、ILM剥除术对dERM患者术后FAZ面积、MVD的改善不明显。第三部分 特发性黄斑前膜与糖尿病性黄斑前膜内界膜的组织病理学对比研究目的:对比iERM、dERM术中剥除的ILM标本的组织学形态,探究二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于苏北人民医院眼科就诊并行PPV联合ERM、ILM剥除术的iERM及dERM患者8例(8眼),其中,iERM组5例(5眼)、dERM组3例(3眼)。收集术中剥除的ILM标本,并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包括CD68、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 smooth muscle actin,α-SMA)染色。结果:5例iERM患者ILM标本HE染色后显示为均匀红染膜状结构,呈多层波浪状,ILM的一面较为光滑,另一面较为粗糙,其上散在分布少量细胞;3例dERM患者HE染色后显示为少量破碎红染膜状结构,与大量玻璃体细胞粘连紧密,ILM上散在分布少量细胞。所有标本的GFAP表达均为阳性,其中iERM组(5眼,100.00%),dERM组(3 眼,100.00%);iERM 组(1 眼,20.00%)CD68 表达阳性,dERM 组(3 眼,100.00%)CD68 表达阳性;iERM 组(3 眼,75.00%)α-SMA 表达阳性,dERM 组(3眼,100.00%)α-SMA表达阳性,其中iERM组1例因标本取材过小而未行α-SMA染色。结论:(1)iERM患者ILM组织上的细胞数量和类型均较dERM的少;(2)iERM、dERM患者的ILM组织均可以观察到胶质细胞、肌成纤维细胞的存在,dERM患者的ILM组织可以观察到巨噬细胞的存在。
其他文献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是导致禽类发病的常见病原菌,能够引起以败血症、广泛组织炎症为特征的禽大肠杆菌病,严重危害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滥用抗生素导致APEC多重耐药菌株的大量增加,依赖抗生素为主的防治手段面临很大的挑战。利用非药物途径防控APEC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疫苗接种是防控禽大肠杆菌病发生和流行、减少禽产品污染
伴随着我国交通网的逐步建立,隧道工程也逐渐增多,规模越来越大。隧道工程建设由于受复杂的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影响,建设风险比较大,一方面,隧道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本身就存在有诸多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另一方面,隧道施工风险管理的成功案例缺乏总结,可借鉴的经验资料较少。因此,本文以芙蓉大道花山隧道工程为依托,对隧道项目的施工安全进行风险管理与实践开展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检索了国内外
替加环素被视为抵御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但随着养殖业中介导替加环素高水平耐药基因tet(X4)的发现,替加环素耐药性问题渐渐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已有研究表明,tet(X4)基因在猪源大肠杆菌中分离率高于鸡源大肠杆菌,为探究造成该差异的原因,本文进行tet(X4)基因及携带tet(X4)的质粒在猪源、鸡源大肠杆菌中适应性代价差异研究,包括宿主菌的适应性代价、四环素药物压力下质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现象加剧,城市资源化差异不断增大,与此同时,城市内部结构差距也在拉大,住宅商品随其所在地区条件的不同,特征价格也不同。然而行业房价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所以关于住宅价格的问题已经渐渐演变成社会重点关注问题。住宅价格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的因素,且每个影响因素都具有一定的空间地理分异性。为了研究淮安市房价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以淮安市为研究
组织滴虫病(Histomoniasis)是由单尾滴虫科毛滴虫属的单细胞火鸡组织滴虫(Histomonas meleagridis,H.meleagridis)引起的鸡形目禽类的一种原虫病,以肝脏坏死、盲肠肿大和排硫磺样粪便为主要特征。火鸡、鸡、鹌鹑和孔雀是该病的易感动物,会导致火鸡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基于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防控组织滴虫病的有效化学药物大多已被禁用,而该病又缺乏有效的疫苗,导致该病
作为革兰氏阴性益生菌的重要成员之一,Escherichia coli Nissle 1917(EcN)已经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但是,包括EcN在内的益生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都存在作用效果缺乏稳定性以及个体差异等问题,这阻碍了 EcN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而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之一就是探究EcN的功能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已有的研究表明,EcN能够通过向胞外分泌某些活性成分来介导宿主肠道上皮的一些生理反
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2型感染引起的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Porcine circovirus associated diseases,PCVAD),是影响养猪业的重要疾病之一。猪圆环病毒现有4种基因型,即PCV1、PCV2、PCV3和PCV4,其中,已知PCV2危害最为严重。PCV2可引起包括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ostweaning multisyste
目的探究单侧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单侧神经症状为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差异以及腰腿痛评分、ODI指数、JOA评分、椎间融合率、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16年2月至2018年12在本院治疗的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85例参与本次研究,其中40例接受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另外45例接受双侧椎
猪流行性腹泻病(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diarrhea virus,PEDV)所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主要侵害仔猪,病死率高,危害巨大。PED灭活疫苗和弱毒活疫苗的使用,在一定程度控制了PED的流行和传播,但由于灭活疫苗难以提供黏膜免疫,弱毒活疫苗存在毒力返强且易受母源抗体干扰的问题,迫切需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是在禽类中广泛传播,可引起禽类严重的局部和/或全身性感染的重要肠道外致病菌,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APEC抗原分型复杂多样,一般以O抗原为主要分型依据,常见致病性菌株包括O1、O2、O78等血清型。在肠外环境中摄取铁的能力是APEC生存的前提,为了适应贫铁环境,APEC进化出多种铁摄取系统,以满足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