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一:原发胆管结石与继发胆管结石胆总管解剖结构差异比较目的:探究胆总管扩张及胆总管成角对胆总管结石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本研究连续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胆总管结石就诊于天津市南开医院微创外科接收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分为原发胆总管结石组(37例)和继发胆总管结石组(38例),前瞻性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入院基本症状、病史、血常规、肝功能、胆总管直径、胆总管成角、最大结石直径、结石数量等),比较两组胆总管直径与胆总管成角的差异。结果:原发胆总管结石组与继发胆总管结石组的胆总管成角无差异(128.00(113.00~141.00)VS 125.00(117.00~135.00),Z=-0.212,P=0.832);原发胆总管结石的胆总管直径(1.11(0.82~1.41)cm)大于继发胆总管结石(1.00(0.73~1.3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6,P=0.001<0.05)。结论:原发胆总管结石的发生与胆总管扩张导致胆汁淤积有关。实验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原发胆总管结石及继发胆总管结石胆汁成分差异目的: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探究原发胆管结石及继发胆管结石胆管胆汁成分差异,进而探究胆总管结石形成机制,为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方法:于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第2天清晨,患者早餐前经鼻胆管采集患者胆汁;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每组各抽取5例胆汁标本,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与四级杆-飞行时间(Q-TOF)质谱联用技术对胆汁进行分离鉴定,使用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单变量统计分析等分析方法筛选出差异代谢物。结果:QC样本正负离子检测模式下的质谱总离子流图(TIC)各色谱峰的响应强度和保留时间基本重叠,实验过程中仪器误差引起的变异较小,数据质量可靠;总体样本主成分分析(PCA)模型QC样本紧密地聚集在一起,本实验的重复性良好;OPLS-DA模型能明显区分两组样本,检测出具有显著差异的代谢物包括二羟基丙酮、辛酸、月桂酸、2-萘磺酸、α-N-苯乙酰基-L-谷氨酰胺、硫酸孕烯醇酮、17-β-雌二醇葡萄糖酰胺、尿素、肉碱、苯丙氨酸异亮氨酸、25-羟基维生素D3等二十种物质。结论:原发胆总管结石与继发胆总管结石胆汁代谢物不同,可能存在潜在的代谢机制影响原发胆总管结石的形成和复发。实验三: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柴胡治疗胆石病作用机制目的:柴胡性苦、辛、微寒,归肝胆经,具有疏肝解郁、解表退热、升举阳气的作用。运用网络药理学,探究柴胡治疗胆结石的有效药物成分及其作用靶点,系统分析柴胡治疗胆结石的作用机制,为柴胡治疗胆结石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通过TCMSP查找“柴胡”的有效成分和相关靶标,在Gene Cards中输入“Cholelithiasis”查找与胆石病相关的基因,运用Cytoscape3.7软件得到柴胡与胆石病的调控网络,运用string PPI进行药物与疾病共同靶点基因相关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得到PPI网络,利用Bioconductor将药物与基因靶点交集的基因名称转换为基因ID;通过R3.6.1运行相关程序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柴胡和胆石病有53个相同的靶基因;柴胡中具有治疗胆结石作用的成分有10种,分别为Linoleyl acetate、Stigmasterol、isorhamnetin、kaempferol、3,5,6,7-tetramethoxy-2-(3,4,5-trimethoxyphenyl)chromone、Areapillin、Cubebin、Longikaurin A、petunidin、quercetin;PPI网络图中IL6邻接节点最多;GO(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中,receptor ligand activity富集最显著;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中,共得到5条通路图,分别为AGE-RAGE、Bladder cancer、Fluid shear stress and atherosclerosis、HIF-1、Endocrine resistance,其中AGE-RAGE富集最显著。结论:柴胡治疗胆石症机制复杂,可能通过抗炎、抗氧化、调节胆固醇及糖类代谢等途径治疗胆石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