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之间的二元对立现象日益严重,不仅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城市居民与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差距也在扩大。随着城市发展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进城务工的农民数量增加,然而由于我国的户籍政策门槛,很多进城务工农民面临着家庭分离的现状,大部分儿童被留在农村,他们被统称为农村留守儿童。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首先在绪言部分解释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现状的背景和意义,并且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梳理现有的国内外关于留守儿童的有关概念评析和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通过回收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按照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心理、行为以及三个方面互相影响的表现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在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道德问题具有典型意义,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寄养在祖父母身边,家庭教育是孩子建立正确价值观的第一个课堂,然而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童与父母亲情关系比较疏远。进入青春期的留守儿童经历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变革期,社会不良因素也可能导致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日常行为失范,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导致留守儿童面临着心理健康发展与正确价值观建立的分水岭。第三部分是对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从宏观环境诸如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到微观环境从家庭、学校、社区和同辈群体环境逐个分析。明确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道德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众多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四部分研究改善农村留守儿童道德问题的对策。这部分是整篇论文的重点。通过原因分析得出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的诞生就是社会正在不断发展变化而产生的特殊群体,提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首先要从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入手。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寻找解决方案。具有创新意义地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道德问题的根本原则是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要用联系的观点研究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措施。只有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各方都全面深入地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才能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结语部分从目前我国的实际国情看,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必将继续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存在,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对于他们的关爱还值得学者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