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地区农村夯土住宅节能设计研究——以“福建土楼”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dddd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的湿热地区,常常使用各种设备对住宅进行降温和主动通风,既消耗大量的能源,也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消耗大量资源建造住宅也与我国现有国情不符,尤其在我国湿热地区广大的农村。   对这一地区相关能耗状况进行归纳后,发现其所面临的能耗问题和未来必向绿色农村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湿热地区农村发展较低成本的新型夯土住宅是解决能耗问题的有效途径。   为了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促进湿热地区新型夯土住宅的发展,以福建南靖和永定等地区农村的土楼为例,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到土楼的相关材料、建造技术、工艺传承、目前的使用等情况以及其被砖混住宅逐渐替代的潜在原因,由此说明了夯土住宅的节能优势和传统夯土住宅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可选材料分布情况,材料在资源消耗方面的比较,夯土墙建造策略,夯土墙力学性能,夯土住宅防潮湿及防震策略等的分析,消除对普遍存在的对发展新型夯土住宅的顾虑。这些基础研究为农村设计新型夯土住宅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本文最后提出新型夯土住宅的概念设计方案,可有效地运用到湿热地区建造新农村住宅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建筑节能设计分析软件PKPM”对设计方案进行热工指标计算和能耗计算,检验出新型夯土住宅相对同等条件下砖混结构住宅的节能优势,再次证明了新型夯土住宅所具有的良好气候适应性。   本研究正是希望推动发展较低成本的夯土材料和夯筑技术,为湿热地区现代农村建造可持续发展的节能住宅。
其他文献
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是建筑设计中城市意识体现的一种方式,对于创造良好的城市形态,创造人性化的具有场所精神的城市生活环境有巨大的作用。 建筑边界是建筑与环境的中介体
本案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与全面的调研材料为基础,主要建立在对于鼓浪屿近代洋楼建筑中窗及其细部具体形式的分析,探究了其形式的特征与发展脉络,及其形式下反映出的中西方建筑文化
本文主要从制度因素角度,探讨制度变迁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理论意义在于探讨制度变迁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关系,为长春市城市空间接结构的调整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实践意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率高速增长,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逐年提升的重要时期。但在中央对于18亿亩耕地红线的硬性约束下,国家对建设用地的审批却日益严格。基于这种现状,旧城更新成为如
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整体最大化一直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基本目标,但在当前城市规划的实际运作及建设实践中,经济效益往往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城市政府在追求经
目前,声景研究已经在国内外广泛开展。然而,声景研究、设计的可实施性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声景学相关理论,以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落水声为研究对象,在微观层面上对声景进
20世纪后半叶,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世界各国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景观危机,主要表现为严重的景观同化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城市地域特点与历史文化价值的丧失
以生态学的观点来思考设计是一个增强连接自然和文化的方法。正如建筑学在传统上关注自身的结构、形式和美学的问题或是如工程学关注其安全性及效率,我们需要自觉地促进和探索
学位
随着人们环境生态意识、休闲需求的日益增强,以及城市滨水区开发实践的逐步深化,作为陆地与水域交际线的城市河岸区也亟须得到价值反思。长期以来,由于对城市河岸所担负防洪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