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硬世界充满“柔情”——住区环境硬质因素的软化设计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1977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生态学的观点来思考设计是一个增强连接自然和文化的方法。正如建筑学在传统上关注自身的结构、形式和美学的问题或是如工程学关注其安全性及效率,我们需要自觉地促进和探索一个和所有物种长期生存和谐一致的生态上正确的设计形式。我们已经太迟去认知环境危机同时也是一种设计的危机,而且太慢去发展能帮助更多具有知觉性设计的知识和策略。生态设计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   硬质因素的使用几乎渗透到了住区环境的各个角落,在住区景观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基于生态化思考的环境硬质因素软化设计有助于使其走出狭义的视觉美学的概念范畴,综合考虑其对周边生态影响的程度与范围,以及产生何种方式的影响,这种思考涉及到包括动物、植物、昆虫、鸟类等在内的生态相关性,从而有益于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整个住区环境的生态化。   本研究从住区环境硬质因素对住区生态系统的影响入手,分析了各因素对住区环境的生态负面影响(分割、干扰、阻断、破坏、退化等)。针对这些影响产生的原因,探讨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基于生态理念的“软化”设计策略,并结合华中科技大学喻园小区景观设计这一实际项目,侧重从其中的5方面进行了工程实践上的设计思考与探讨:(1)扩大绿地效益的下沉式散水;(2)增强景观渗透性的围墙;(3)保证土地连通的坡地;(4)吸附降雨的渗水地面;(5)具有完整种植功能的屋顶绿地。这些虽然都只是建筑学中的小问题,但笔者希望这些点滴的努力可以汇集起强大的力量,有助于产生一个设计形式,能够将可持续性的、生态的观点转译为日常的景观。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直辖后重庆都市区主城公共空间十年建设的观念、方法和趋势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总结前面工作的成绩和不足,对未来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进行综合优化的理念探索。 重庆都市
2002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的出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市域问题也“正式”浮出水面。要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包括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并规定市域绿地系统规划要“
中国目前建筑能耗问题十分严重,生活热水更是建筑物中排在供暖、空调和照明之后的第四大能耗,充分利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提供生活热水是降低建筑能耗的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发达国
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是建筑设计中城市意识体现的一种方式,对于创造良好的城市形态,创造人性化的具有场所精神的城市生活环境有巨大的作用。 建筑边界是建筑与环境的中介体
本案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与全面的调研材料为基础,主要建立在对于鼓浪屿近代洋楼建筑中窗及其细部具体形式的分析,探究了其形式的特征与发展脉络,及其形式下反映出的中西方建筑文化
本文主要从制度因素角度,探讨制度变迁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理论意义在于探讨制度变迁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关系,为长春市城市空间接结构的调整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实践意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率高速增长,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逐年提升的重要时期。但在中央对于18亿亩耕地红线的硬性约束下,国家对建设用地的审批却日益严格。基于这种现状,旧城更新成为如
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整体最大化一直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基本目标,但在当前城市规划的实际运作及建设实践中,经济效益往往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城市政府在追求经
目前,声景研究已经在国内外广泛开展。然而,声景研究、设计的可实施性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声景学相关理论,以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落水声为研究对象,在微观层面上对声景进
20世纪后半叶,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世界各国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景观危机,主要表现为严重的景观同化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城市地域特点与历史文化价值的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