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黄斑海蜇(Rhopilema hispidum)、叶腕水母(Lobomema smthi)和拟叶腕水母(Lobonemoides gracilis)等食用水母类是我国传统的渔业捕捞对象,其美味可口,营养丰富,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我国人民食用水母历史悠久,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晋代。水母的经济产值在我国渔业捕捞产值中占据重要部分,尤其在夏季休渔期,水母类生物是主要的可捕捞作业种类。当前,水母类生物的捕捞生产方式一般为原始的纯手工作业,捕捞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作业条件极为艰苦。加之水母类生物组织的特殊性,含水量达95%以上,单航次的捕捞产量虽一般高于其它渔业种类,但实际的产品加工出成率及产值并不甚高。这种以手工为主的作业方式效率低下,增加了水母类渔业的捕捞成本,也限制了水母类渔业向远海的发展。因此,水母类渔业捕捞生产工艺的革新是其产业发展壮大的必经途径之一。本研究提出了先将水母水下自动切割成丝,然后再自动抽吸捕捞的创新性生产工艺,全部生产过程可以自动化完成,并成功地研制了相关的系统设备样机,成功地进行了海上试验性生产。本研究中设计的水母水下自动化切割装置,可以自动将水母切割成为长度位于4.36~20.36cm的水母丝。基于水母类渔业捕捞生产的实际需要,本研究根据离心泵设计理论,提出了水母丝特制抽吸泵样机的设计运行参数。经过对离心泵设计理论的分析和计算论证过程,优化并确定了吸捕泵样机的前述设计参数。并根据这些设计参数,本研究成功地制作了水母丝吸捕泵主体样机。本研究另设计了水母丝收集与海水去除分离系统,结合前述研究的水母水下自动切割设备、水母丝吸捕泵,组装形成了一整套的水母自动化捕捞生产系统设备。采用此自动化捕捞设备,进行海上试验性生产,结果表明,收获的沙海蜇丝为长度为4.36~20.36cm,其平均长度为12.36±4cm,与市售即食海蜇产品的平均长度6.6±5.05cm;海上试捕产量达到了12.9t/h,捕捞生产效率为相同作业时间内人工捕捞生产率的25.8倍,大大提高了水母类生物捕捞的效率。而且,本自动化捕捞设备生产的水母丝与市场上销售的即食海蜇丝相比,其长度规格相差不大。因此,本文研制的水母自动化捕捞工艺及其设备,完全可以满足水母渔业捕捞的后续加工生产过程需求,具有良好的市场化应用前景。此外,本研究中研制的水母类高效自动化捕捞设备亦可用于灾害性水母暴发的清除与防治工作。而且该捕捞设备具有作业方便,省时省力的优点,是滨海工程海水冷却管道防治水母堵塞的有效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