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区融合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fe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来自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流动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虽然不及汉族多,但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特殊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不具竞争力的就业技能使他们在现代化的城市中处于弱势地位。同时,户籍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使他们在就业与生活中受到企业与市民的排斥。城市居民对社区中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歧视性态度与行为,以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社区居民的不满与怨恨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加大了城市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和城市管理的困难性。因此,研究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区融合问题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社会排斥的视角来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区融合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社会排斥理论为理论支撑,对武汉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社区融合中受排斥的现状以及受排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通过分析,从结构性、功能性及专业性方面提出了促进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和城市社区居民共融的整合性社区融合模式,为政府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相关政策和实施措施提供参考。第一部分是绪论。这部分首先对研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区融合的社会背景、研究主题及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和说明;其次,对社会排斥概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并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区融合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和讨论;再次,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设计。第二部分阐释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社区融合中的排斥现状。通过相关数据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排斥情况进行了说明。第三部分从社会排斥的角度分析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社区融合过程受排斥的影响因素。本部分主要从结构性社会排斥和功能型社会排斥两个方面,分析了社会排斥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和社区融合过程中的影响。第四部分探讨了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区融合的整合性社区共融模式。这部分主要从结构性支持、功能性支持和社会工作专业支持三个方面,对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区融合提出了一个整合性的融合模式和操作建议。本文研究内容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从社区融合的角度来研究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与发展,探究其在城市生存与发展中受到的限制和面临的问题,并结合社区居民的态度与行为期望,从结构性支持、功能性支持和社会工作专业支持三个层面提出一个促进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和社区居民融合的整合性社区共融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创新的意义。第二,把城市社区居民作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区融合的研究对象,扩展了课题研究的范围与内容,使研究更深入、更具体、更严谨,更具有科学性。第三,本课题以武汉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调查对象,其研究结论可以为政府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提供参考性,有利于促进政府政策和服务的科学性,为实现城乡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努力。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总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技术水平较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严重等问
徐锡贵(1904—1977),婺剧老生名家,曾先后任金华专区婺剧实验团、建德婺剧团长。徐锡贵先生父母亲都是戏班主,家中条件优裕,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七中学。偶为胡新春徽班救场时,因唱腔出
针对我国土壤潜在磷源丰富而有效磷缺乏的现状,以松辽平原玉米带的黑土为供试土壤,通过室内分析与田间试验、功能菌株的筛选与产品研制、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路线
麦田草害成为影响和制约小麦稳产高产的限制性因子之一,全世界小麦因草害引起产量损失达总产的10%左右。如何合理的使用麦田除草剂来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及资源利用效率是我国
通关成本、港口中转成本在重庆物流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较高,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来说,重庆的水路运输优势逐渐变弱。泸州港在码头类型、地形条件、航道情况等方面都与重庆港类似,而
现代物流是由传统物流演化而来的一个新的概念。从国内外的实践经验来看,现代物流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和重要产业,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的保障。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切实关系到老百姓看病就医的药品价格问题已成为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改变当前药价畸高和医药市场秩序混乱的局面,建立适应中国社会主
传统的产品销售管理是纳入在企业日常运营管理范畴之内的,而本文首先通过在实践活动中的观察,运用所学的项目管理知识经过研究分析,发现可以在以大型工程机械为代表的工业品
提高教学质量无法离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运用IS09000标准构建独立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本文研究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引言首先从人才
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微内容服务的互联网企业不断涌现,但企业的同质化现象日益明显,用户黏性差,服务的可替代性高。识别用户的关键需求是提高用户黏性的重要手段,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