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肠源性脓毒症大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114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n=6)、假手术对照组(SC组,n=30)、脓毒症组(SEP组,n=30)、乌司他丁3h治疗组(UTI<,3h>组,n=30)和乌司他丁12h治疗组(UTI<,12h>组,n=18)。根据观察时间不同,其中SC组又分为5小组(每小组6只,下同),包括假手术后6、12、24、48和72h小组;SEP组和UTI<,3h>组各分为5小组,包括CLP后6、12、24、48和72h小组;UTI<,12h>组仅分为24、48和72h小组。上述19个小组在实验前按随机化要求进行分配。UTI<,3h>和UTI<,12h>治疗组分别于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后3h和12h腹腔注射UTI 5万U/Kg,首次给药12h后,再次给予同等剂量UTI。利用经典盲肠结扎穿孔(CLP)法建立脓毒症模型,分别取正常参考值组及制模后6、12、24、48及72h各组的肺组织做组织匀浆,检测肺组织匀浆中SOD、MPO、MDA的变化;留取的另一部分肺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湿干重比值(W/D)的检测。同时心脏取血测定血小板(PLT)和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蛋白C(PC)、蛋白S(PS)和D--二聚体(DD)以及TNF-α、IL-6、IL-10的情况。
结果:SEP组自制模后肺组织W/D、MPO、MDA升高,SOD降低,与SC组各时间点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UTI<,3h>组及UTI<,12h>组制模后肺W/D值逐渐升高,与SEP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MPO、MDA升高、SOD降低程度较SEP组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C组相比,SEP组大鼠的PT、TT、APTT在制模后逐渐升高,PLT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SEP组相比,UTI治疗组大鼠的PT、TT、APTT升高程度及PLT降低的程度都有减轻,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且UTI<,3h>给药组效果好于12h给药组。与SC相比,SEP组大鼠DD在制模后逐渐升高,PC、PS含量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SEP组相比,UTI治疗组大鼠的DD降低,PC含量下降趋势减弱,差异有显著性(P<0.05)。SEP组血浆TNF-α在制模成功后明显升高,48h达峰值,各时点与SC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统计学差别(P<0.05);UTI<,3h>治疗组和UTI<,12h>治疗组TNF-α较SEP组明显降低,有显著统计学差别(P<0.05); SEP组IL-6含量在制模成功后各时点均明显升高,12h达峰值,与SC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别(.P<0.05):UTI<,3h>组和UTI<,12h>组IL-6较SEP组明显下降,其中24、48、72h与SEP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别(P<0.05);SEP组IL-10在制模成功后明显升高,且呈明显双峰样改变,48h和72h达峰值,在12、48、72h较SC组呈显著升高(P<0.05),而在24h为谷值,与SC组及正常值都有显著性降低(P<0.05);UTI<,3h>治疗组在应用UTI后各时间点与SC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统计学差别(P<0.05)且趋势平稳,UTI<,12h>组含量在24、48、72h升高且较SEP组有显著性(P<0.05),但其升高幅度比UTI3h组低,且在48h降低有显著性(P<0.05)。
结论:乌司他丁能有效改善严重脓毒症大鼠的肺组织损伤,其机制可能是纠正了脓毒症期间凝血紊乱及过度的炎症反应,阻断了凝血--炎症间的相互促发的恶性循环,阻断凝血系统异常及促炎/抗炎失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