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结构、技艺与文化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vil521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的绞经织物独树一帜,风格鲜明,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绞经织物发展出了多样性的组织结构,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革与转型。以纱罗为代表,其组织结构的发展与当时历史环境下的社会发展和技术演变息息相关。综合来看,绞经织物、绞经织机、织造技艺和社会形态形成了有机的整体。经纱的绞缠令绞经织物的组织结构格外复杂,使得绞经织机及其织造技艺具有了独特的技术内容,因其织造难度大,古代多样化的绞经织造技艺到了现代只得到了一小部分的传承。所以,无论是古代绞经织物本身承载的技术与社会人文内涵,还是其技艺在现代的传承与发展方面,都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至今未见学术界关于古代绞经织物技艺和文化的系统性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上篇——绞经织物的历史发展研究,中篇——绞经织物的织造技艺研究和下篇——绞经织物的传承发展研究,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为绪论。重点论述本文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对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的研究范围展开了时间上和织物组织学上的界定,对国内外已有的考古报告和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进行了评述。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基于绞经织物的织物学原理,重新定义了绞经织物的概念,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古今绞经织物命名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的系统分类方法。上篇包含第三章到第五章,是对绞经织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结构变化和社会影响因素的研究。通过对大量考古报告和出土纺织品的解读,梳理了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的结构发展脉络,根据织物结构变化分为三大阶段——史前至周代早期为绞经与绞编织物混合的萌芽阶段,周代至隋唐时期为发展推广阶段,宋明时期为转型阶段。结合古代文献记录和考古数据对比,分别挖掘了这几个历史关键点的织物变化特点,讨论了史前起源时期绞经织物在纺织品起源中的重要地位、汉唐发展时期织物结构和纹样发展的技术因素、宋明时期整体工艺转变的社会选择导向。对于织物风格特殊的金元时期,论述了其社会二元性下绞经织物的融合与创新,采用实验分析法,复原并解读了元代特有的偶数纬绞经织物结构特征。中篇包含第六章和第七章,是对历史上绞经织物织造工具和技艺复原的研究。结合杭罗传承的织造生产流程以及明代《天工开物》中的提及的特殊织造工艺,研究了绞经织物的织造流程。综合古代图像、文献和复原织机信息,提出绞经织机在起源和发展阶段的形制变化和织造方法,详细解读了综版式、线制、对偶式和金属制四类绞综的起绞原理。结合历史生产条件对几种典型织物结构进行了技术复原,并从织机制造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反馈两方面论述了绞经织造技艺的发展规律。下篇包含第八章和第九章,是对绞经织物的非遗传承和发展的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和对比分析,考察了江浙地区杭罗、四经绞罗和纱罗织造技艺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详细探讨了传承分化的历史原因及未来的发展思路。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挖掘中国古代绞经织物蕴含在服饰、政治、经济、交流等多种途径下的文化内涵,以整体非遗生态环境的视角提出绞经织物的传承发展方向。通过上、中、下三篇的讨论,我们完成了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的综合性研究,解决了一系列前人研究的空白点和争议点,得到了如下创新性的结论:一、针对古代绞经织物命名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将织物组织学理论和实际命名情况进行比较研究,重新定义了绞经织物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古代绞经织物系统分为无固定绞组下的两种类型和有固定绞组下的三种类型。二,绞经织物在织物及编织技艺的起源中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通过数据比较和技艺研究,论述了绞经织物在纺织品起源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技艺过渡作用。三,学术界对绞经织物衰落转变的时间存在争论。我们借助考古数据和古代文献的比较分析,评估了宋明绞经织物和织机的发展状况。以SST(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为理论基础,理清了宋明时期绞经织物技艺转变与社会之间的动力学机制。四,绞经织物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社会的影响。在综合归纳金元时期绞经织物在原料创新、风格创新和结构创新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复原等方法研究了元代偶数纬绞经织物的特殊结构,以社会二元性为视角分析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文化共处对金元时期绞经织物发展的影响。五,古代文献资料对于绞经织机的记录缺乏系统性,至今学术界相关研究未成系统,这与绞经织机的构造和原理有关。我们对绞经织机按照起源和发展两个阶段进行了梳理,综合对比多种类型的绞综形制和功能。结合相应的起绞方式,对中国古代几种典型绞经织物的织造技艺进行了技术上的复原,论述了绞经织造技艺的发展规律。六,现有传承发展研究集中于杭罗织造技艺,非常狭隘。我们通过对江浙地区的走访调查,对比研究了非遗传承下的杭罗、四经绞罗和纱罗三类绞经织造技艺,探讨了传承技艺分化的现状和历史原因,以绞经织物整体非遗生态的视角提出了织物传承的未来发展思路。
其他文献
目的制备白藜芦醇层状液晶,探索层状液晶增加难溶性药物载药量的机制,分析层状液晶独特的空间结构在药物缓释和生物安全性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评价白藜芦醇层状液晶对大鼠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作用。方法(1)白藜芦醇层状液晶的制备和评价。采用涡旋法制备白藜芦醇层状液晶,并进行结构表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白藜芦醇的体外含量测定方法。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考
中国蚕桑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湖北是全国农业区划确定的桑蚕最适宜区域,是全国十大蚕桑省份之一,桑树种植是直接影响这个产业发展的基础。桑(MoresalbaLinn.)叶是家蚕的饲料,桑树施肥会影响桑叶的产量及品质。本论文利用野外调查研究、盆栽试验、田间试验和实验室分析等手段,对湖北省桑蚕主产区桑园养分状况、桑树营养诊断、桑树平衡施肥以及田间养
随着产建层位逐渐下移,深层储量品味变差,产建效益降低;近几年来加大浅层油藏建产比例,但油藏规模逐渐变小、油层薄,发现难度更大;本文通过结合已发现的低阻侏罗系油藏,开展储层四性关系研究、测井二次综合解释、试油试采评价,对低阻油层进行精细识别分析,明确不同主力开发区块油层判识标准和出油下限,同时开展低阻油藏成因分析研究,建立低阻油藏识别技术体系,开展老井二次复查,提出低
水稻倒伏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因素之一。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增强茎秆强度,有效的解决倒伏问题,进而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在水稻拔节期对不同水稻品种喷施壮秆剂,并将施药后15、30、45 d作为试验分组,同时设定未施药对照组。在不同时期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生理指标、形态指标的测定,从而评判壮秆剂对水稻抗倒伏的影响。选取了四个抗倒伏相关基因OsEXTL、OsPEX1、OsSUS3、OsCESA9,通过qR
1前言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化水平也显著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食品的营养和质量安全成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无疑提高了人们的警惕性,加速了这种消费趋势的转变,肉类食品的消费更是如此。在各类肉制品中,兔肉质地细嫩,味道鲜美,性凉味甘,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享有盛名,被称之为保健肉、荤
目的本研究通过归纳总结抗富含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Anti-leucine rich glioma inactivated 1 protein,LGI1)抗体脑炎患者急性期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急性期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为早期疾病临床诊断提供思路。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明确抗LGI1抗体脑炎患者外周血清及脑脊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 10(Interleuk
学位
指数和的均值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数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关于Gauss和、Kloosterman和等和式的研究更是有着深远的历史,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许多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兴趣,本文运用三角和恒等式及特征和的相关性质,研究了一些重要和式的均值问题,其中包括Gauss和、二项指数和、Kloosterma
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MIMO-OFDM)技术由于支持高速数据传输、抗频率选择性衰落以及频谱利用率高的优点被认为是下一代无线通信的核心技术。信道估计是相干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的信道估计方法是导频辅助信道估计,但是导频信号的存在降低了有效数据传输效率,特别是
学位
主梁跨中下挠和梁体开裂是制约连续刚构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以梁拱组合刚构桥取代普通PC连续刚构桥,从结构体系层面为上述问题带来新的解决方案。对比两桥静动力性能,可得出梁拱组合刚构桥零号块等关键部位受力特性较好,通过控制单一变量系统研究了梁底曲线幂次和墩顶根部梁高等关键设计参数对结构力学规律的影响,且以标准离差率较大截面内力分布情况和弯曲应变能最小为优化目标,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