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伴有剧烈瘙痒、并以慢性复发性皮炎为特点的炎症性皮肤疾病。本病原因不明,目前认为是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共同作用导致的一种复杂疾病。2011年我们对中国汉族人1012例AD和1119例对照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发现5q22.1区域与AD易感性显著相关,通过对区间内基因功能分析及生物信息学预测,考虑TMEM232/SLC25A46为中国汉族人群AD的易感基因。研究目的搜寻5q22.1区域AD易感基因,分析其遗传模式及基因型-表型关联,进行易感基因功能研究。研究方法利用前期GWAS研究数据,对5q22.1区域进行基因型填补分析。选择区域内有潜在意义的插入/缺失变异(insertion/deletion,indel)及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利用Sequenom Mass Array平台在大的汉族人群样本中进行验证。进一步利用免疫组化研究观察易感基因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本课题基因研究阶段纳入3013例AD病例和5075例健康对照样本。免疫组化研究纳入5例AD病例和10例健康对照样本。病例样本符合AD的Rajka和Hanifin诊断标准。为明确5q22.1区域AD易感基因,利用前期GWAS数据,对该区域进行了基因型填补分析,发现了3,382个SNP点和188个缺失插入突变(insert/deletion,indel),其中包含15个P<0.01的indel位点。将P<0.01,MAF>0.05的10个indels和前期GWAS研究发现的4个SNP,利用Sequenom平台在3,013 AD患者和5,075对照人群中进行验证。显示3个indel变异与AD显著相关,将验证后的indel和SNP变异做逐步条件回归分析,发现缺失变异rs11357450为该区域最强作用信号。进一步评估了rs11357450位点缺失(D)、插入(I)基因型在病例样本和对照样本中的纯合子/杂合子比值比,杂合子ID增加AD发病风险(P=4.01E-03,OR=1.20,95%CI=1.06-1.36);显性模型中基因型DD和ID相比II,增加了AD易感性(P=1.96E-03,OR=1.22;95%CI=1.07-1.37)。分层分析发现,等位基因D与南方地区组有显著显著统计学意义(P=6.63E-06,OR=1.34,95%CI=1.18-1.53),与AD家族史阴性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2.08E-17,OR=0.48,95%CI=0.40-0.57)。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rs11357450位于TMEM232内含子上,与H3K4Me1组蛋白修饰信号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变化相关。为明确该基因在皮损中表达情况,进行了TMEM232的免疫组化研究,发现TMEM232在正常人群和AD患者皮肤的表皮、皮脂腺和汗腺均有表达。在正常表皮组织中,TMEM232从颗粒层向基底层染色强度逐渐增强,而在AD患者组织表皮中染色强度从颗粒层向基底层逐渐减弱,AD患者组织的血管周围淋巴细胞亦有TMEM232表达。研究结论本研究明确了TMEM232基因为5q22.1区域的AD易感基因,为进一步理解AD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