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翻译研究将翻译视为语言转换,侧重翻译文本与源语文本对照比较,追求译文对原文的忠实或对等。随着研究深入,一些西方学者意识到绝对“对等”是不可能实现的。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开始文化转向,学者们不再仅仅研究语言层面的翻译现象,而是将历史、社会、文化等语言外部因素纳入翻译研究。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是文化研究翻译理论代表成果之一。改写理论指出:翻译即改写,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改写主要受到诗学、意识形态、赞助人的制约。《骆驼祥子》是老舍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他最满意的一部作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地位十分重要。它细腻逼真地展现了当时中国北京惨淡的社会生活,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不公正的主题,不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还被译成多种文字:英语、日语、俄语、意大利语等,享誉全世界。伊万·金(Evan King)泽作RickshawBoy,是《骆驼祥子》的第一个英译本,也是当时的美国为数不多的华语译品。出版不久,即受到当时美国民众的欢迎,在1946年甚至推出专门的军用版本。老舍因此获得“美国最受欢迎的华人作家”的美誉。然而,老舍本人对这个译本却十分不满。在中国评论界,此译本也受到批评家的质疑。为什么译作在美国赢得掌声,而在中国却遭受质疑?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本文以《骆驼祥子》伊万·金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尝试以改写理论为理论框架,系统深入地研究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等因素对伊万·金翻译的影响和操控,主要包括文本选择、翻译过程、以及译本在译语文化中的接受等三个方面,以期对上述问题进行有益的探讨。研究发现,伊万·金翻译的《骆驼祥子》并不十分忠实原著,具有明显的“改写”特征,具体表现为:一、删除原著中车夫派系描写;二、译本中大量添加性描写;三、生造两个人物角色:“激进的女学生”和“一麻李”;四、译本重新安排原著中阮明这一人物角色;五、将原著中悲惨的结局改写成大团圆的结局。伊万·金翻译的《骆驼祥子》是典型的改写案例,而改写源于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因素对翻译的操控。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发现,在当时中美战时同盟友好伙伴关系、性解放运动、左翼文学批评等等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下,伊万·金选择翻译《骆驼祥子》,并在翻译过程中对其改写,进而,《骆驼祥子》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功。因此,伊万·金翻译的《骆驼祥子》改写案例研究佐证了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同时,通过伊万·金翻译的《骆驼祥子》改写案例研究,作者指出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对翻译的操控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融合;此外,在翻译和译本评价过程中,为了做出合适的翻译决定要考虑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