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中由动脉瘤破裂所致在临床中所占比例较高,大约为80%,而且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所导致的全身系统性并发症死亡率较高,达23%。在出血量多、身体状态差的患者中并发症尤为常见,包括:电解质紊乱,应激性溃疡并消化道出血,双肺肺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1-2]。其中电解质紊乱主要表现为以低钠血症为主,可见于35%患者,多出现在发病后4-10天,以前交通动脉瘤居多[3-4]。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低钠血症的发生会增加病情的严重性,有机制认为低钠血症可能会加重脑水肿和加重局部脑组织缺血[5-7]。在其研究统计中发现有低钠血症比无低钠血症的患者,死亡恶化率高出20%。而重度低钠血症要比轻度低钠血症死亡恶化率高一半以上,由此可见长期的低钠血症为患者预后的不利因素。本临床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低钠血症的风险因素,并对风险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制定风险评分表,预判一周左右发生低钠血症的概率,更加直观的指导临床工作,减少相应并发症的发生,缩短病人住院天数,提高治愈率。研究方法:收集山东省千佛山医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108余例。根据抽取患者4-8天之间的电解质,检测钠离子水平情况,并且将其分为低钠组(Na+<135mmol),与正常钠组(135mmol/L≤Na+<155mmol/L)。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明确影响患者4-8天低钠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对所研究数据使用SPSS(Version 20.0)进行处理;当P<0.05时表明结果有统计学意义。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临床评分量表。研究结果:单因素结果分析,影响患者4-10天低钠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有hunt-hess分级(P<0.001)、年龄(P=0.072<0.1)、动脉瘤发病部位(P=0.0052<0.01)、fisher分级(P<0.001)、BNP高低(P<0.001),而性别因素(P=0.12>0.001),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是诱发低钠血症的风险因素。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低钠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有hunt-hess分级、动脉瘤发病部位、fisher分级、BNP。根据Logistic回归中的标准化回归系数,量化风险因素,制定风险因素评分表。统计积分在0-6分的患者有28人,低钠血症者10人,发生率为35.7%;6-12分患者48人,出现低钠血症者32人,发生率为66.7%;大于12分患者有32人,低钠血症的发生24人,发生率为75%。由此可见评分越高,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可能性越大。研究结论:低钠血症风险评分表是一个简单、实用的评分量表,通过该量表我们发现,评分越高的患者患低钠血症的风险越高,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该量表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在4-8天发生低钠血症的概率。从而指导医生给予患者及时及预防性的治疗,减少相应并发症。然而由于样本量等因素的原因,对于评分表有效性需要进一步前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