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HMS的超长基础隔震结构温度相关性研究及地震响应分析

来源 :兰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yuezho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展需求,大型复杂结构不断涌现,结构型式向超长、超大跨度、超高、造型独特的方向发展。基础隔震结构以其柔性隔震层减小了传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在地震中表现出良好的隔震性能,使得隔震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与发展。相比于非隔震结构,地震区的基础隔震结构大大减小了地震引发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然而,规范关于环境荷载(温度、湿度、风荷载等)对超长基础隔震结构影响并没有针对性的设计要求。研究环境荷载作用下超长隔震结构静动力特性的演变规律,分离环境荷载的影响,是准确合理评估结构性能的前提。结构健康监测系统(SHMS)为研究基础隔震结构的静动力特性演变规律及为结构性能评估提供可靠数据,而基础隔震结构由于柔性隔震层的设计,表现出不同于非隔震结构的特性,使其健康监测系统不同于大跨度桥梁、隧道、高耸建筑结构等非隔震结构。本文针对超长复杂基础隔震结构,对施工期及运营期展开全寿命监测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基础隔震结构的特点,系统研究了基础隔震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提出基础隔震结构主要监测物理量、系统总体设计要求、系统等级、传感器选型与测点布设原则及设计验证与安全评定方法,并针对一超长钢筋混凝土(RC)基础隔震结构,设计并安装了局部长期实时在线与定期实时相结合的健康监测系统。(2)理论分析了隔震支座产生初始位移的机理。基于监测数据,对环境温度与隔震支座初始位移进行相关性分析,给出了结构典型位置隔震支座的温度相关性模型。环境温度与隔震支座初始位移表现出强相关性,端部隔震支座相关系数明显大于结构形心位置隔震支座的相关系数,且施工期温度的影响较运营期更为显著。(3)推导了环境温度引起基础隔震结构基频发生改变的方程。基于监测数据,分析了环境温度与隔震结构基频的相关性,并给出了温度相关性模型与温度对隔震结构频率的影响系数曲线,结合隔震支座温度相关性试验结果,对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4)基于实测数据所建立的温度相关性模型与隔震支座温度相关性试验结果,同时考虑环境温度和隔震支座初始位移,对强震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对不同温度和初始位移条件下的隔震层与上部结构的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随环境温度降低,隔震支座初始位移增大,上部结构的响应增大,隔震层位移有一定的减小,隔震结构的隔震性能降低。
其他文献
本文以在锈胀力作用下的混凝土保护层为研究对象,基于通电加速试验方法,研究了钢筋直径、水灰比、保护层厚度和电流密度对混凝土表面开裂时间和裂缝宽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理论研究和震害经验表明,偏心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平动与扭转耦联反应使结构在地震中更容易遭受破坏,而结构在经历主震后再次经历余震,往往会产生更大的破坏,因此,研究偏心结
电镀废水的污染问题已成为当今环境保护领域的突出问题之一,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人工湿地由于具有很低的投资运行费用、良好的处理效果和显著的生态效益等优点,成为水体修
型钢混凝土结构是钢筋混凝土中配置型钢的一种组合结构。因其承载力高,刚度大,抗震性能好等优点而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型钢混凝土柱的轴力是按照钢骨和混凝土的抗压刚度来
自应力钢管混凝土的产生解决了普通钢管混凝土易脱空的缺点。自应力的存在,使在钢管约束下的核心混凝土加载前就处于三向受压状态,加载过程中钢管侧向约束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近年来我国地震频发,尤其是2008年以后,川滇地区相继发生了汶川Ms8.0、芦山Ms7.0、鲁甸Ms6.5、景谷Ms6.6等多次面波震级大于6.5的地震。强震频发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列车不断提速,现阶段我国大型车站结构已向大型化、多功能化、空间化的方向发展,各种外形独特、结构形式新颖的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屋盖大量涌现。
高速铁路噪声污染严重影响自然环境和沿线居民生活品质,当铁路穿越噪声敏感区域时有必要进行噪声控制。声屏障可有效屏蔽各种噪声源的传播,是控制交通噪声的重要措施。由于直
网壳结构作为典型的大跨空间结构,一旦因爆炸而破坏乃至倒塌,将带来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有必要对该类结构进行抗爆防御性能研究,以确保网壳结构在重大灾害中的安全并尽
性能化的抗震设计(Performance-based Earthquake Engineering,PBEE)中,增量动力分析(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IDA)被认为是评估结构地震响应和倒塌破坏较为准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