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PRP与TSC共混物对兔跟腱病动物模型中肌腱组织I、Ⅲ型胶原及MMP-1的含量表达情况,探讨PRP与TSC共混物治疗肌腱病的作用机理,为肌腱病的治疗寻求新的思路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40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对象,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分为模型组(32只)和空白对照组(8只)。模型组动物参照相关文献造模,在兔左跟骨附着点距离约2.0cm处注射PGE2 300ng/0.2ml,1周1次,共4次,建立兔跟腱肌腱病动物模型;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医用生理盐水。4周后从模型组中随机抽取8只,与空白对照组在肌骨超声下对比分析造模效果,将模型组所有32只造模成功的大白兔再次随机分为四组,A实验组(共混物组)、B对照组(TSC组)、C对照组(PRP组)与D模型对照组,每组各8只。动物模型稳定后,共混物组(A组)予以PRP及TSCs共混物1ml左跟腱局部注射,3周1次,共2次;TSCs组(B组)予第三代肌腱干细胞以1*104/ml的密度由1ml PBS重悬,左跟腱注射,3周1次,共2次;PRP组(C组)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1ml局部左跟腱治疗,3周1次,共2次;模型对照组(D组)于同一时间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治疗6周后,处死动物,收集标本。收集肌腱组织制作切片并进行染色,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肌腱组织,比较各组间半定量评分的差异。收集适量肌腱组织,用ELISA法测定各组肌腱纤维组织中MMP-1表达情况,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应用qRT-PCR技术对肌腱组织中I、Ⅲ型胶原m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1)多项半定量评分标准评分结果:D组最高,A组最低。B/C/D三组与A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PRP、TSC及PRP与TSC共混物三者对跟腱病修复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作用,其中以PRP与TSC共混物效果最好。(2)Elisa法测定MMP-1表达含量结果:A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三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含量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C、D三组比较,差距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荧光定量PCR中I、Ⅲ型胶原表达测定:A、B、C、D四组I型胶原m RNA表达相较于空白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A组表达最高,D组表达最低,B、C两组表达在A、D两组之间。A组其含量与B、C、D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含量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含量与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与造模的四组Ⅲ型胶原mRNA表达相较于空白对照组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A组表达最高,D组表达最低,B、C两组表达在A、D两组之间。A组其含量与B、C、D三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含量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含量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实验采用局部注射PGE2的化学造模法诱发建立兔跟腱病动物模型,其造模方式简单易行,安全易控制,稳定性高。(2)本实验采用Landesberg法二次离心全血细胞收集PRP,操作简便,易于推广,收集到的PRP浓度高。(3)PRP与TSC共混物能够恢复肌腱纤维排列,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轻肌腱细胞异常增多及细胞核变形或碎裂。(4)PRP与TSC共混物能够促进肌腱胶原中I、Ⅲ型胶原mRNA表达增加,减轻因MMP-1对I型胶原降解所致的机械性能及生物力学性能降低。(5)PRP与TSC共混物能够下调肌腱细胞中MMP-1表达,抑制了肌腱细胞基质及胶原降解的恶性循环,从而达到延缓肌腱病炎性反应及退行性改变,抑制其病变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