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产业发展和贸易格局都呈现出巨大的进步,同时也伴随着结构性的失衡,其中由产业结构失衡所引致的对外贸易结构失衡,以及后者对前者的反向强化作用,进一步固化了中国的静态比较优势。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产业遭受了严重打击,而且还成为了众多发达国家实施“两反政策”的主要目标。中国的内外部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尤为重要,它是减少贸易摩擦、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产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必须采取的重要举措。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国际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两者之间互动关系?在我国向世界经济强国迈进的征途中,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贸易战略和产业政策才能实现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发展路径?这些问题都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查阅文献,本文发现越来越多的学者不局限于研究贸易总量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而更多的将视角转移到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从总量到结构的研究路径表明学术界的研究视角正在不断深入。本文将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目的在于找出两者的良性互动路径,提出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贸易政策。首先,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学的相关理论,界定了贸易结构转换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概念和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本文发现国内学者对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互动机制、内在联系的研究,多局限于单一的结构或层次,并没有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研究对外贸易货物商品结构、方式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关系的文献较多,针对服务商品结构、模式结构、区域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文献几乎没有。并且几乎所有文献都将产业结构定义为三次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本文认为产业结构优化应该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方面是产业结构的软化,另一方面是工业结构深化。由此得出值得本文深入研究的主题是:将对外贸易结构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研究其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本文从四种角度探讨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机理,即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机理、方式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机理、区域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机理、模式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机理,其次,本文描述了1985-2012年我国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在货物商品结构中,虽然工业制成品的在出口和进口中皆已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我国出口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的附加值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服务商品结构中,传统服务项目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新兴服务项目在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小;对外贸易方式结构依旧是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并行,加工贸易比重占据半壁江山;分析对外贸易区域结构,中国的进出口市场集中程度高,没有实现贸易战略多元化;测算对外贸易模式结构,初级产品的进出口仍然主要以产业间贸易模式为主,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以产业内贸易模式为主,但产业内贸易水平仍然不高。此外,与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相比,我国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大幅低于标准模式中第一产业相应的数值,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大幅高于标准模式中对应数值,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低于标准水平。从要素密集度的结构来看,资本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持续上升,但是速度仍然较慢。再次,本文对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检验,运用协整理论、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以及脉冲响应等计量方法。本文采用经济总量中各组成部分的自身增长率变化与占总量份额变化的乘积来反映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得出基于结构效应指标度量的贸易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本文发现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影响有一定的时滞效应,其中货物商品出口结构、服务商品出口结构、方式出口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较大,而相应的进口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化的贡献度较小。模式结构、区域结构对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很弱。最后,本文不止步于从宏观视角分析贸易结构与三次产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且从微观视角研究贸易结构转换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在将扩展的出口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引申到一般对数模型后,本文分别考察货物商品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服务商品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方式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区域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检验结果说明:第一、可以通过减少初级产品出口额实现工业结构深化;第二、可以通过增加新兴服务进口额使得产业结构软化度增加,而且增加新兴服务的进口额和出口额,可以使得工业结构更加深度化;第三、可以通过减少加工贸易进口额和加工贸易的出口额使得工业化程度提高;第四、为了实现工业结构深度化的目标,应该减少中国同第一大贸易伙伴之间的进出口总额;第五、目前的产业内贸易规模还会导致工业结构深度化下降。本文最终归纳了基于产业结构软化和工业程度深化的贸易政策有:第一、对初级产品贸易领域实施限制性贸易政策,发展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贸易;第二、渐进式扩大服务贸易开放,重点发展新兴服务业,改造传统服务业;第三、发展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取消加工贸易政策与一般贸易政策中的非对称性;第四、实施区域多元化战略,积极融入区域性贸易组织;第五、采用产品差异化策略,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转变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