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或者说文明起源研究是近些年来学术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大量研究关注的重点是社会复杂化进程中的社会等级分化、社会组织和社会规模的构建、社会政治体系、生业经济、贸易以及宗教等等方面。但是社会复杂化之前或者社会复杂化萌芽阶段的相关研究普遍关注不够,本文即设想探讨社会复杂化之前或者萌芽阶段地域性的社会状况和生业经济情况。胶东半岛地区是海岱文化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一个比较独立的地理单元,它在文化和社会习俗上很有自身的特色;该区域还是海岱文化区同辽东半岛地区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纵观胶东半岛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贝丘遗址时期或者说北辛文化晚期到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是该地区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也是最为平等的时期;大汶口文化中期之后,该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急速衰落。近些年来对胶东半岛地区贝丘遗址系统的考古发掘和各类生业资源的调查收获了大量的基础信息,这些基础资料就为我们研究该地区社会复杂化之前的平等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一手材料。理论总是实践的先行者,在进行具体分析之前,文章设定了主要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了聚落考古与生业经济相结合的方法,尝试分析大汶口文化早期胶东半岛地区的社会状况。聚落考古学是目前研究古代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的研究涉及到聚落的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历时性的考察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总体情况。在微观聚落形态分析中,在遗址房屋遗迹分析基础上,主要采用了家户形态及建筑环境两大分析方法,对大汶口文化早期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重构;而宏观聚落形态的分析则以聚落群组的划分为基础,以遗址资源域调查为基础考察聚落经济联系,同时对聚落区的社会文化交流进行了一定的考察。生业经济的考察主要使用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结合动物考古学、植物考古学、人骨及动物骨骼骨胶原同位素分析、陶器残留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及实验考古学的方法,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对胶东半岛大汶口文化早期的生业经济状况进行了整体考察。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绪论中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及选题缘起等;同时,介绍了本文主要的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等。第二章,自然环境与考古学背景。本章作为论文的背景章节,主要涉及白然环境和考古学研究两大部分。首先介绍了胶东半岛地区现代及全新世自然环境,并对全新世大暖期的海平面研究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其次,对胶东半岛地区史前考古学史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并对该区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三章,胶东半岛微观聚落形态分析。本章逐一分析了长岛北庄遗址、即墨北阡遗址、烟台白石村遗址、栖霞古镇都遗址和龙口东羔遗址的聚落形态及社会组织状况,其中,对前两个遗址进行了重点分析。通过对这些遗址的分析我们认为,在胶东半岛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聚落遗址存在一定的布局,一般可以分为居住区和墓葬区两大部分,而且两部分之间会有一定的间隔:而居住区可以分成几个居住中心。聚落是由单个房屋、房屋组合、居住中心及与之对应的遗迹和聚落整体四个层级构成的,这可能分别代表了家户、家户组合成的家族、家族联合成的世系(或者宗族)以及整个社区组织。家户是大汶口文化早期最基本的社会组成单位,而此时的家户是以核心家庭和扩大家庭为主体构成的消费、居住、抚养子女的社会单元,尚未涉及生产组织领域。整个社会则是由家户、家户联合体构成的家族、家族结合体和村社构成的一个四级社会组织体系。在这个社会组织体系中,各层级之间体现的是一种平等和关系递减的关系模式,属于典型的分节社会。第四章,胶东半岛宏观聚落形态分析。本章主要包括聚落遗址的分布与分区、聚落经济联系以及聚落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交流等三个部分。在北辛文化晚期到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胶东半岛地区的聚落遗址可以初步划分为五个聚落区,聚落区内可以再划分出若干聚落组,而聚落组是由一系列的相邻遗址构成的;此时的社会是以单个聚落遗址——聚落组——聚落区为主体构成的至少三级的社会组织体系。聚落的经济联系是以遗址资源域调查为基础进行分析的。通过对丁字湾区域十几个遗址的调查,我们发现此时期的遗址存在三类资源开发模式,分别是依托海岸线、河流及丘陵谷地进行的;而且大部分遗址在经济上都属于白给自足式的;大部分遗址在周边半小时路程圈内即可获得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类资源。与此同时,自给自足的生业模式并不代表聚落群组内部缺乏交流,北阡遗址石料来源的鉴定结果为我们揭示出半岛内部—条以石料流通为主要表象的资源流通路线。同时,玉器的流通也预示着半岛内部大范围的交流是存在的。在此时的社会体系中,聚落组内的单个遗址之间关系最为密切,交流最为活跃;聚落组之间的关系则较为松弛,交流有限;而整个文化区内部的关系最为松弛。在对现存遗址地理位置以及胶东半岛地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大汶口文化早期胶东半岛内部可能存在着至少三条南北交通路线,半岛内部各个聚落群组之间的交流可能都是双向进行的。第五章,贝丘遗址生业经济研究。本章主要包括北阡遗址大汶口时期生业经济的个案分析和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生业经济的总体考察两部分。北阡遗址是胶东半岛近年来进行系统大规模发掘的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址,在发掘中系统收集了大量的动植物遗存以及人骨等资料。本文使用了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人骨骨胶原以及陶器残留物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北阡遗址的生业经济材料。通过这些分析,我们认为北阡遗址已经发展出了以黍和粟为主的成型农业体系,同时,采集野生植物和坚果的活动也—直存在。软体贝类和脊椎动物是北阡遗址主要的肉食来源,其中陆生哺乳动物是北阡遗址主要的肉食资源,而软体贝类则是遗址日常所需蛋白质的主要来源。纵观遗址不同时期,先民食谱中C4类植物和陆生动物的消费比重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加,海洋类资源的消费比重则逐渐降低。在北阡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梳理了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生业经济的总体研究状况。从这些资料中可以看出,胶东半岛贝丘遗址是以软体动物、脊椎动物和植物性材料并重的三元生业资源结构,不同时期,不同资源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软体动物消费比例呈现出稳定——繁荣——衰退的趋势,而脊椎动物在肉食资源中所占比例则逐步稳定增长,最终成就了以家猪为主的稳定性肉食来源。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流行—时的贝丘遗址逐渐衰退。结语。对本文内容进行了总结,对主要观点进行了阐述。附表及图录。主要包括胶东半岛大汶口文化时期遗址的情况统计表和陶器残留物分析及炊煮实验的部分照片等。